第二百七十二章 江昭:我想缔造盛世! (第2/2页)
“枢密院有言。”
仅是一刹,忠敬侯郑顺就走了出来。
这位老一辈的枢密副使并未与官家一齐南征。
一则,郑顺已是五十有九,年近花甲。
近六十岁的老将,身体已经有点吃不消征战的消耗,为了老命着想,自是得留在京城。
二则,其幼子郑晓已经渐渐出挑,并接管一些人脉。
若是父子一齐征战,老父亲未免有可能掩盖儿子的光辉,不太利于家族传承。
忠敬侯一礼,上报道:“边军传来了两道军报,皆为捷报。”
“以官家之圣明,又有顾、王两位将军辅佐,大捷也实属正常。”
江昭平静点头,摆手道:“着人撰写,示于百官观阅吧。”
作为“暂理国政者”,江昭掌管一切,两道军报自然也是早就阅览过。
此次,让忠敬侯公然上报,本质上其实就是要公布这一好消息,振奋庙堂士气。
“诺。”
忠敬侯抱拳一礼。
其后,一招手,自有禁军抬着两幅丈许长的大字军报入内。
木架横陈,军报铺垂,文武百官齐齐注目过去。
两次大捷,采取的都是差不多的打法。
布下炸弹,引君入瓮。
一次歼敌两千,一次歼敌三千,都是相当了得的战绩。
不少人暗自松了口气。
顺利就好!
“可还有人上言?”江昭继续问道。
兵部尚书左侍郎王存走了出来。
“兵部有言。”
文武百官,尽皆注目过去。
王存持着笏板,行了一礼,徐徐道:“经岭方县御史检举,并经官兵查实,岭方县兵曹陈勇与商人合谋,设法从粮仓偷了三千石粮食,人赃并获,尚待处置。”
岭方县,也即邻近邕州的州县之一。
自熙丰四年始,兵部运送了大量粮草入边,并囤积于一些州县。
岭方县就是囤积点之一。
“让人将罪状呈到刑部和大理寺,二次核查。”
江昭挑眉,也不意外。
有些人,就是敢“富贵险中求”。
“若是核查无误,就抄家灭族吧。”
江昭面上一肃,摆手道:“自主犯往上,连带着州郡主官,皆视为治政失察。”
“至于检举的御史,就擢拔一级,调任其他地方吧。”
“诺。”王存肃然一礼,退了下去。
灭族,罪责上司!
这样的判罚,可谓相当之重。
不过,并未有人持反对态度。
就连官家亲征都敢偷粮食,可见平日里是何其猖狂,被整也是活该。
“可还有言否?”江昭注目下去。
“吴某弹劾一人”
“谁?”
“弹劾.”
昭文殿。
丈许木几,上置几十道文书,一一铺陈。
江昭与赵伸,一大一小,一一就坐。
“大相公,要喝蜜水吗?”赵伸嚼着清水元子,轻声问道。
“不了。”
江昭铺开一张白纸,摇了摇头。
蜜水?
那是哄小孩的玩意!
大人都喝茶的!
白纸铺陈,一杯枸杞茶泡好,江昭执起朱笔,沉吟着,徐徐落下几字。
教育、道路、钢铁、科技、丝绸之路。
约莫十息左右,又添上了几字。
大航海!
一年有一年的政策,一年有一年的目标。
自熙丰二年以来,冗兵、冗官、冗费三大问题,或多或少都已经有了解决。
自此以后,仅需维持相关政令,三冗就可彻底“根治”。
不过,三冗解决,却不代表自此就可以“躺平”。
三冗问题,主要就是解决了“钱”的问题。
但,解决钱的问题仅仅是达到了一个正常国家的“及格线”水平而已。
一个正常的国家,就是不该有三冗问题的,之所以显得大周强大,无非是辽、夏都比较烂而已。
路漫漫其修远兮,达到了及格线,并不代表就应该就此止步。
人还是要有点追求的。
治政天下,不单得设法“赚钱”,也得设法“花钱”。
如今,自然是到了“花钱”这一步。
花钱干什么呢?
富国强兵,改善民生。
也就是所谓的缔造盛世!
自太祖皇帝立下基业以来,已有百余年之久。
百年,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限。
于西汉而言,这是汉武帝执政。
于东汉而言,这是明章之治。
于唐代而言,这是开元盛世。
任何一个国家,经过近百年的沉淀,都会恰逢其时的来到一个国力的巅峰期。
这是最适合创造盛世的时代,也是最适合为王朝续命的时代!
江昭,自然也想缔造盛世!
民生,就是其中的核心一环。
教育、道路、钢铁、科技、大航海!
其中,教育主要就是指半免费教育。
何为半免费教育?
学生的书本、吃食免费,束脩则是仍要给教书先生提供。
这主要是封建思想的缘故,不可能一下子就取消束脩之礼。
这并不难!
其实,半免费教育的难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高。
一名学子,一年的书本费、吃食费,也就一两贯钱左右而已。
就算是有三四百万学子,一年也就消耗五六百万贯钱。
要是考虑到教书先生的薪俸,估摸着在七八百万贯左右。
以大周的赋税水平,根本没有半分难度。
这事要是办好了,起码也是半个盛世!
道路,也即修建官道。
官道的存在,其实意义不小。
无论是做生意,亦或是大军赶路、官员驿站,都涉及官道。
钢铁,主要是为了炼铁,让铁器流入民间。
相比起常规的农作工具,铁器给生产力带来的活力不言而喻。
丝绸之路,也即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
其中,海上丝绸之路并未真正的断过。
陆上丝绸之路,以前一直掌握在西夏的手上。
如今,西夏被打得颓丧,大周自然得理所应当的续上陆上丝绸之路。
科技,主要是鼓励匠人创新,制作一些利于生产力工具,亦或是关于理学知识的推演。
就如即将推广的棉花,肯定就涉及纺织机的创新。
这玩意,江昭也不懂,但肯定会有人懂!
至于大航海,勉强算是一种布局,主要是为了玉米和红薯。
这两大产物,都是典型的高量产作物。
一旦有了玉米和红薯,并推广开来,底层百姓起码能达到“不饿肚子”的程度。
这就已经是难得的盛世水平!
不过,玉米和红薯并不在中原,而是在美洲.
关键江昭也不知道美洲究竟怎么去,只知道是哥伦布绕地球环形找到了美洲,并证明了地球是“球形”。
也因此,大航海就只能算是碰碰运气。
要是能碰上,自然是最好。
要是不能碰上,就权当是在进行海上贸易,也不白走一趟。
“嗯——”
沉吟着,江昭搁笔。
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事在人为,究竟能不能成盛世,谁又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