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半免费教育,蠢蠢欲动的辽国! (第2/2页)
六道政令,除了半免费教育以外,其余的政令要么是“说停就停”的短期性的政令,要么是影响力不大的政令。
修建道路、大炼钢铁、丝绸之路、大航海,都是典型的“说停就停”的政令,就算是取消也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鼓励科技,本质上也就是设立两种官阶不高不低的官职而已,影响力不大。
半免费教育不一样。
这是关于读书人的政令,且一旦颁下,定然是受人称颂不已。
这种政令,颁布下去自然是非常轻松,毫无阻力。
可要是有了后悔的迹象,意欲取消,却绝对是千难万难。
布政是何等的受人称颂,取消政令就会是何等的惹人叱骂。
也就是说,这一道政令,一旦颁布了下去,大概率就得长久的执行下去。
持续多久呢?
持续到王朝灭亡!
一旦政令颁下,半免费教育的支出,就此大概率会是“固定”支出。
就算是变法失败,甚至于保守派起势,这一道政令也绝对会被保留下来。
也因此,江昭却是并未擅自颁下去。
二则,主要是为了让赵策英也享受士人的称颂。
君、臣!
两者的声誉并不在同一条赛道。
君王受到称颂,并不会分担臣子受到的称颂量。
为此,江昭自是特地将政令留了下来。
这玩意没必要吃独食,也不能吃独食!
“一年,七八百万贯.”
赵策英沉吟着,面上闪过一丝迟疑。
这一道政令的厉害关系,一目了然。
利是海量的声誉。
文人向来就擅长吹捧,趁着大胜凯旋的劲头,这要是来上一波半免费教育,鬼知道得被文人吹成啥样啊?
一旦真的颁下了半免费教育的政令,就是几百年过去,大概率也有人怀念熙丰年间的“盛世”景象。
作为掌权天下的君王,他也肯定会被千古传颂。
当然,没有实现大一统,肯定是算不上千古一帝。
但,起码也得是上乘君王,有资格“保前十”的水平。
大相公江昭也是一样的状况。
甚至于,宰相没有必须实现大一统才能为千古一相的限制,这一政令估摸着都有可能让江昭成为千古贤相,人人称颂。
此外,这一政令还能带来源源不断的寒门士人,一样是益处颇多。
害嘛
这玩意有可能给子孙埋雷!
七八百万贯,差不多是一年赋税收入的不到十分之一。
以目前的赋税,可轻轻松松的承担,甚至是毫无压力。
但问题在于,不是谁都有千古贤相辅佐的。
可能到了某一代,赋税征收不太行,半免费教育就会化作堪比“三冗”一样的难题。
利害剖析,一清二楚。
赵策英迟疑了几息,果断点头,拍案道:
“干了!”
半免费教育,古今未有,千古传颂。
诱惑力太大了!
至于子孙后代?
相信后来者的智慧,儿孙自有儿孙福。
“陛下圣明。”
江昭淡淡一笑,持手一礼。
赵策英拾起余下一道文书。
关于交趾国的布局。
交趾国,适合种棉花!
草棉的种植需求是充足光照、温暖气候、适度降水。
此三点,交趾国都恰好满足。
亚热带气候,从三月始就基本上就渐渐升温,降水和光照自然也不差,这种状况得一直持续到十月左右。
也就是说,一年中有近两百余天都符合棉花生长。
交趾国,可谓是天然就适合种植棉花。
为此,江昭却是有意让人在交趾推广棉花种植。
缘由有二:
一则,交趾适合种植棉花。
二则,可让交趾少种粮食。
棉花种植得越多,粮食种植得就越少。
交趾人种植了棉花,可适当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钱贩卖棉花,并以此从中原换取粮食。
如此,让交趾人尝到了种植棉花的甜头,日复一日,种植粮食的人就越来越少,交趾对中原的粮食依赖也就会越来越狠。
时间一长,也就实现了一种另类的控制。
“好。”
赵策英连连点头:“都以江卿的布局为主。”
彼之砒霜,我之饴糖。
于交趾而言,这是毒策。
于大周而言,这却是一等一的良策。
“诺。”
几道文书都已上呈,江昭起身,持手一礼,就要退出去。
一步迈出,迟疑着,江昭却是不免问道:“官家左臂的伤,如何了?”
臂伤?
赵策英摸了摸左臂,摇头道:“偶尔略有瘙痒。”
“不过,问题不大。”
“一些受过臂伤的老将军,也或多或少都有此症状。”
观其模样,却是一副不甚在意的样子。
江昭一叹,不免叮嘱道:“《左传》有言:君者,国之元也,不可轻涉险地。”
赵策英左臂的伤,乃是其冲锋陷阵所受。
准确来说,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冲锋陷阵。
彼时,交趾国都已经沦陷了大半,军卒四下逃散,溃不成军,大局已定。
赵策英居于中军,心头蠢蠢欲动,英气勃发,也就有了入城杀伐的意向。
敌人溃不成军,危险系数几乎为零,一干武将拗不过赵策英,也就不再阻拦。
于是乎,上千人簇拥着赵策英,就此入了都城。
谁承想,交趾国内城中竟是藏了十几位射程达六七十步的军卒,一下子打了赵策英一次措手不及,就这么的受了点小伤。
“放心。”
赵策英大手一挥,豪爽道:“子川关怀之心,朕已铭记于心。”
“朕向你保证,朕肯定不会轻涉险地的。”
江昭不信,摇了摇头,大步退去。
中京,大定府。
文化殿。
“炸弹研制得怎么样?”
丹陛之上,耶律洪基注目下去,沉声问道。
南院宰相赵徽抬手一礼,回应道:“就威力而言,仅有大周炸弹的五六成左右。”
“不过,爆炸之声倒是相差不大,可起到锻炼惊马的效果。”
“五六成?”
耶律洪基皱着眉,点了点头。
老实说,这在他的预料之中。
一则,大辽的炸药配方并不特别精准。
相较于大周的屡屡调整的配方来说,大辽的配方肯定有瑕疵,这一点毋庸置疑。
二则,大辽的实在太缺硫和硝。
硫、硝、炭三大材料,除了炭以外,大辽都缺。
特别是硫,非常稀缺。
为此,却是不得不在本来就不太精准额配方上进行阉割,降低硫和硝的含量,增大炭的含量,致使威力进一步减弱。
三则,大辽缺陶瓷。
炸弹,单论纯粹的爆炸威力来说,其实并不特别高。
大周的炸弹威力高的其中一个原因,主要就是用了陶瓷作为外壳,制成了特定的陶瓷炸弹。
真正的杀伤力,永远是源自于飞溅的陶瓷碎片,而不是纯粹的爆炸。
大辽缺陶瓷,威力自是难以与之相媲美。
“有爆炸声就足矣。”
耶律洪基沉声道:“就暂时用爆炸声锻炼马匹不受惊的能力吧。”
“但凡马匹不受惊,大辽铁骑,便仍是无敌于天下!”
从头到尾,耶律洪基都没想过在炸弹上实现弯道超车。
一方面,材料上有限制,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另一方面,炸弹并没有想象中的厉害。
经过几次复盘,耶律洪基已经找到了失败的缘由——上次战败,纯粹就是吃了马匹受惊的亏。
但凡马匹不受惊,以马儿的奔跑速度,炸弹的效果就会变得相当有限。
大辽铁骑,仍是无敌!
“让人去征调粮草吧。”
“就传来的情报可知,赵策英足足留了五万大军在交趾。”
“自其裁军以来,仅有五十万大军。”
“地方上起码屯了二十万大军,京畿起码得屯十万大军。”
“余下的二十万,有五万屯兵于交趾国,有两万余损失在交趾。”
“也就是说,仅余十三万大军提防大辽与西夏,且分布于熙河、陕西、河东、河北东、河北西五路!”
“单一一处伏兵,也就不足三四万。”
耶律洪基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挥袖道:“来年三月,大军南征,势必一雪前耻。”
“是。”赵徽连忙点头。
裁军缺兵,粮草耗费了半年之久,且还得提防南方的交趾国,此可谓兵少粮缺。
这绝对是攻打大周的最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