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半免费教育,蠢蠢欲动的辽国! (第1/2页)
落日半隐,残阳铺金。
垂拱殿。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小词轻诵,软语绵绵。
丝竹浅吟,箫韶和舞。
大殿上下,步摇翩跹,楚腰轻款,舞姿曼妙,自有一种难言的滋味,引人注目非常。
自秦汉以来,宫廷便有了“钟鸣鼎食、乐舞相伴”的仪制。
其中,舞与乐相绑定,有俗舞、雅舞两类;乐与诗、词、歌、赋相绑定,讲究严肃与典雅兼顾。
如今,难得南征大胜,以一篇《诗经大雅》为词,吟诵征伐功绩,颂捷报、唱太平、赞盛世,却也算是相宜得体,颇有雅俗共赏的意味。
“百官,尽兴即可!”
丹陛之上,官家赵策英面上微红,或是持箸拈筷,或是豪爽酣饮。
观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自有一股意气风发,大展宏图之劲!
自其以下,文武百官,或左或右,筹光交错。
“呼——”
习惯性的吹了吹炖汤,江昭拾起一盏小碗,轻抿了一口。
索粉、羊肉、鱼肉、爆肉、假鼋鱼、胡饼、状元炒肉、蜜浮酥捺花、炖鸡莲子羹。
这就是庆贺大胜的九道菜。
除了略微偏凉以外,并无太大的缺点。
“子川。”
丹陛之上,赵策英轻抬酒盏,一脸的兴奋。
江昭注目过去,从容点头,抬起杯子。
“敬陛下。”
赵策英的兴奋,尚在江昭的预料之中。
作为百年国祚的唯一一位开疆拓土的君王,赵策英已然是注定千古留名。
他年,一旦实现大一统,更是可将千古一帝、世宗皇帝的名号轻松收入囊中。
这种“有盼头”、“努力就有回报”的感觉,注定会让人相当幸福,精神亢奋。
兴奋,也是常理之中的事情。
“来!”
赵策英豪爽大笑,欣慰点头。
文布局天下、改革弊政、暂理国政,武可开疆拓土,镇抚天下,横压一世。
恐怕,就连西汉之萧何、张良,蜀汉之诸葛孔明,大唐之房谋杜断,也莫过如此。
有此贤臣相佐,区区千古一帝,何愁是梦?
君臣二人,一饮而尽。
一杯入肚,两人皆是添酒,又欲对饮。
就在这时
司礼掌印太监走近,低声通报道:“陛下,景王求见。”
“景王?”
赵策英一怔,旋即温和一笑,摆手道:“让他进来吧。”
自从大军南征,至今已有两百余天之久。
儿子思父,父又何尝不念子?
一声令下,自有宫女、太监于陛坫添上一道席位。
约莫二三十息。
“父皇!”
“大相公!”
一道轻呼,三岁的小不点迈着小碎步,自正门而入。
仅是一刹,筹光交错的声音便浅了不少。
文武大臣,连连注目。
景王,赵伸!
丹陛之上,赵策英注目下去,招了招手:“伸儿,过来。”
赵伸三步两步,走了过去。
及至近陛,便乖乖止步,抬手行礼。
“孩儿拜见父皇。”
若是日常,亦或是皇宫后苑,偶尔得到皇帝的允准,小皇子或许有机会登上两步御阶。
可涉及庆贺,丹陛便是无可置疑的“君王专属”,不附带任何“私人”属性。
三岁半的皇子,尚未启蒙,但规矩已经学了七七八八。
赵伸活泼归活泼,却也相当守礼,不敢逾矩。
赵策英垂手抚膝,颇有威严的点了点头。
百官大贺,并不适合父子叙话。
也因此,就算是心中有着些许思念,赵策英也并未走下去。
“大相公。”
赵伸轻唤一声,走了过去。
“景王。”江昭点头,执手回礼。
赵伸得到了回应,嬉笑一声,便在太监的引导下,走向了席位。
不少人望着这一幕,暗自挑眉。
他年,要是景王上位,这不得养三代宠臣?
官家,难道就没意见吗?
丹陛之上,赵策英面色平和,淡然抬杯:
“子川,来!”
八月廿七,御书房。
丈许木几,上有几十道披红文书,一一铺陈。
赵策英拾起其中一道,作沉吟状。
自其以下,江昭肃坐,君臣相对。
“近半年,内阁颁下的布政文书,主要是有六道。”
江昭束手肃坐,徐徐道:
“一是修建官道。”
“二是炼铁。”
“三是设立了工学博士、学术博士两大职位。”
“四是续上了西域丝绸之路。”
“五是大航海。”
教育、道路、钢铁、科技、丝绸之路、大航海!
除了“教育”以外,其余的五大民生都已经布置下去。
“嗯。”赵策英拾着文书,连连点头。
五道政令,无一例外,都是偏向于民生的布局。
其中,修建官道,主要就是往日官道的基础上,兴修了一些新的官道。
总体上,这一项目归属于工部和户部主管。
工部规划了相关道路的修建,户部拨下钱款,地方官府单独遣人负责修建。
至于落实与否,自然是御史负责监督,工部和户部也会有专人负责监管。
反正,小贪或许有机会,道路略微劣质一点,也无伤大雅。
大贪,估摸着就较为困难。
炼铁,也即让工部专人主管磁州的铁矿冶炼,试着整合民营小作坊的力量。
磁州,也就是千百年后的“武安”,此地自古都是赫赫有名的铁矿重地。
不过,以往铁矿的冶炼效率并不太行。
主要在于,铁矿冶炼实现的是差役制,工人的工钱都是固定的量,有些类似于“铁饭碗”。
如今,工部专门遣了人过去负责改革,有意将差役制转变为雇佣制,类似于从体制内转变为国企。
差役制工钱固定,不论是老师傅,亦或是新工匠,都是一样的薪俸。
但雇佣制不一样,雇佣制有薪俸的高低区别,铁矿主官也有政绩好坏之说。
如此,自可鼓励工人的积极性。
此外,还鼓励民间小作坊冶炼钢铁,让小作坊冶炼了钢铁,贩卖给官府。
这种制度,基本上能板上钉钉的拔高冶炼效率。
工学博士、学术博士,也即为了鼓励为了工匠、大儒研究一些有益于生产的工具亦或是学术推演而设立的官职,暂定是正六品,且不限人数。
就像是参与了炸弹研究的三名军械监主薄,就都被擢拔为了工学博士。
程颢、程颐、刘敞、张载等颇有声名,已经渐渐趋向于大儒的文人,则是学术博士。
一些声名不小,但尚未入仕的大儒,经过吏部考核,也可为学术博士。
截至目前,设立半年左右,已有工学博士七人,学术博士十三人。
实权不大,但胜在官阶不低,且是无可置疑的士大夫阶级,就算是说出去也绝对是受人尊敬的体面人。
丝绸之路和大航海,自然也不难理解,无非是为了贸易而颁布。
“子川布政,自有千古贤相之风范。”
文书轻放,赵策英不吝赞誉道:“朕有子川,则治政无忧矣。”
对于江昭的布局谋划,就算是偶尔有不理解的地方,赵策英也从不会有任何质疑的意思。
主要在于,江昭的布政风格的确是相当独特,偶尔没事就会布下一两步闲棋。
可就是这些不起眼闲棋,通常都能起到不俗的效果。
特别是上次的石见银山,几乎是一下子就解决了钱荒问题。
这种布局能力,无疑是独一档的水平。
江昭肃坐,面色平和,沉吟道:
“另,臣尚有两道文书未曾布下,还望官家参详一二。”
说着,两道文书就已传了过去。
赵策英一脸郑重的拾过。
其中一道,记载的是一种名为半免费的教育。
“半免费教育?”
赵策英一诧。
免费!
这一词语,对于封建社会来说,实在是太过虚无缥缈。
“免学子的书本、吃食耗费,鼓励寒门学子读书科考,为国效忠。”
“若是一年有三四百万学子享受此待遇,则就算是算上教书先生的薪俸,一年的耗费也就七八百万贯钱。”
江昭一脸的认真:“不过,兹事体大。臣构思良久,终是留中不发,并未执行。”
半免费教育的政令,江昭并未颁布下去。
主要缘由,无非有二:
一则,这是一道“长期性”的政令。
教育、道路、钢铁、科技、丝绸之路、大航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