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盐都儿女的铁血征途 > 第十五章一座城的抗战史诗

第十五章一座城的抗战史诗

第十五章一座城的抗战史诗 (第2/2页)

李彬抓起一把铁锹,示范着下铲的角度:“战壕要呈S形,进出口错开!挖到半人深时,内侧必须削出台阶!“他的动作行云流水,却在转身时踉跄了一下——南京保卫战中留下的弹片还嵌在他的右腿。
  
  晨雾还未完全散去,十二岁的杨雪东已背着竹篓,踮着脚推开新兵训练营的木门。露水打湿了他补丁摞补丁的裤脚,怀里五个馒头用粗布仔细包着,还带着余温——那是他省下三天早饭钱,在粮店关门前买到的最后存货。
  
  训练场中央,哥哥杨雪峰正大声喊着口令。深秋的风卷着沙土,却压不住此起彼伏的拼刺声。杨雪东望着哥哥被汗水浸透的后背,军装补丁处结着盐霜,那是连日训练留下的痕迹。他攥紧馒头,钻进人堆:“哥!我给大家送吃的来了!“
  
  新兵们的目光齐刷刷投来。有人咽下口水,有人别过脸去——他们不愿让这个半大孩子看到自己饥饿的模样。杨雪东踮脚把馒头分给最前排的士兵,突然被人拽住胳膊。
  
  “雪东,你怎么又来了?“杨雪峰板着脸,却在触到弟弟冰凉的手指时,喉结动了动,“这些你留着自己吃。“
  
  “我不饿!“杨雪东胸脯一挺,露出豁了颗门牙的笑容,“王大哥说,他三天没吃上热乎饭了。“他转身把最大的馒头塞进一个面黄肌瘦的新兵手里。那人眼眶通红,粗糙的手掌轻轻覆在他头顶:“等打完仗,叔给你买糖糕。“
  
  从那天起,训练营里多了个忙碌的小身影。天还没亮,杨雪东就跟着炊事班生火。他个子太矮,够不着灶台,就踩着砖块往灶膛里添柴。火苗窜起来时,他眯着眼往锅里撒盐,恍惚想起母亲在世时,也是这样在厨房忙碌。
  
  “小东,帮我添把柴火!“炊事班长的喊声打断思绪。杨雪东麻利地将晒干的盐蒿草塞进灶膛,火光映红了他沾着煤灰的小脸。锅里的糙米渐渐煮开,飘出诱人的香气,他咽了咽口水,把最大的一碗留给训练最辛苦的老兵。
  
  训练场上,杨雪东提着比他还高的铁皮水壶穿梭。烈日下,新兵们嘴唇干裂,喉咙里冒火。他踮着脚给大家倒水,总把最后一口留给中暑的士兵。有次一个新兵中暑晕倒,他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跟着卫生员跑前跑后,用凉水打湿毛巾敷在那人额头上。
  
  夜晚的营地,油灯昏黄。杨雪东坐在伤员帐篷里,学着老中医的样子捣草药。石臼里的艾草和薄荷散发出清香,他一边捣一边默念药名:“止血要加三七,消肿得放车前草......“手指被草汁染成绿色,他却浑然不觉。
  
  他看见张二柱的手掌被铁锹磨出血泡,立刻蹲下身掏出金疮药:“柱哥,我哥说伤口不能沾水。“小家伙的眼神认真,“等你上战场,我给你做的药包能救你三次命!“
  
  “小娃娃,谢谢你。“一个新兵脚踝扭伤,看着杨雪东小心翼翼地敷药,眼里泛起泪光,“等打跑了鬼子,我带你去南京看中山陵。“杨雪东仰起头,星光落在他稚气未脱的脸上:“我还要去看长江!“
  
  最惊险的一次,是新兵实弹训练。一个年轻士兵太过紧张,扣动扳机时枪身猛地后坐,擦破了他的脸颊。鲜血顺着下巴滴落,周围人都慌了神。杨雪东却沉着地掏出随身带着的止血粉,用布条仔细包扎:“别怕,我哥说,这点伤不算啥!“
  
  渐渐地,杨雪东摸索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他发现后山的野枣能补充体力,就带着几个孩子去采摘;看到训练服破了,便缠着缝纫班的阿姨学针线活。深夜里,他坐在油灯下,一针一线缝补军装,困得直点头,却始终不肯放下手中的活计。
  
  训练营里的士兵们,都把杨雪东当成了自家弟弟。有人教他打绳结,说战场上这是救命的本事;有人给他讲前线的故事,虽然血腥,却也让他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有个老兵甚至偷偷刻了把木枪送他,枪托上歪歪扭扭刻着“保家卫国“四个字。
  
  日子一天天过去,杨雪东的竹篓里装的东西越来越多:草药、绷带、针线包,还有他用石板记的“伤员名单“。名单上密密麻麻写着士兵们的伤情和喜好——张大哥胃不好,要少吃辣;李叔的腿伤怕凉,得用艾草泡脚......
  
  深秋的雨说来就来。那天,杨雪东冒雨去采草药,山路湿滑,他摔了好几跤,膝盖和手肘都擦破了皮。但当他浑身湿透地回到营地,把晾干的草药交给卫生员时,脸上却带着骄傲的笑容。
  
  “这孩子,比我们当兵的还能吃苦。“老兵们常常这样说。他们不知道,在杨雪东心里,有个简单而坚定的念头:哥哥在训练新兵,他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只要能让这些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士们少受点苦,他做什么都愿意。
  
  一天夜里,杨雪东被一阵压抑的哭声惊醒。他悄悄爬起来,发现是白天训练时受伤的新兵在抹眼泪。那人以为四下无人,对着家书哽咽:“娘,儿子怕是回不去了......“杨雪东蹑手蹑脚地靠近,把自己珍藏的半块红糖塞进对方手里:“大哥,等打完仗,我陪你一起回家。“
  
  月光透过帐篷缝隙洒进来,照亮少年认真的脸庞。那一刻,十二岁的杨雪**然明白,自己不再只是个孩子。在这场残酷的战争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而他的战场,就在这小小的训练营里,在每一碗热饭、每一包草药、每一句安慰中。
  
  午后暴雨突至,训练却未中断。李彬站在雨幕中,声音盖过雷鸣:“战场上不会挑好天气!现在给我匍匐前进!“新兵们在泥水里翻滚,杨雪峰亲自示范低姿跃进,泥水溅满他的脸,却遮不住眼中的狠劲。
  
  陈铁匠的儿子陈铁锤在训练中脱颖而出。这个继承了父亲臂力的年轻人,能单手举起装满弹药的木箱。李彬注意到他拼刺时的爆发力,特意将自己的刺刀赠给他:“小子,这把刀杀过七个鬼子,希望你让它染上更多鲜血。“
  
  夜晚的营地,油灯昏黄。杨雪峰和李彬围坐在地图前,研究最新的征兵数据。“自流井报名的有四百人,但合格的不到一半。“杨雪峰皱眉,“很多人连枪都拿不稳。“李彬翻开一本破旧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南京战场的教训:“让他们练夜间***支,蒙上眼也要在三分钟内完成。“
  
  这时,帐篷外传来争执声。杨雪东涨红着脸,正和几个老兵理论:“我哥说了,伤员不能喝生水!这些草药必须煮过!“他怀里的药罐还冒着热气,药香混着雨水的味道弥漫开来。李彬望着少年倔强的背影,想起南京城里那个被流弹击中的卫生员——如果当时有人懂得这些常识......
  
  随着训练强度提升,矛盾也逐渐显现。盐商子弟赵文轩受不了苦,偷偷藏起了训练服。杨雪峰发现后,当众将他的绸缎长衫剪成布条:“想当少爷回家去!这里只有能扛枪的汉子!“当晚,赵文轩却主动加练,汗水浸透的破布衫在月光下泛着银光。
  
  五宝镇的晨雾还未散尽,陈铁匠铺的烟囱已窜出滚滚黑烟。三十六岁的陈铁柱赤着上身,古铜色的脊背在炉火映照下泛着油亮的光。他抡起十八斤重的大锤,“当啷“一声砸向烧得通红的铁块,火星如流萤般飞溅,在青砖墙上撞出细密的麻点。自从弟弟陈铁锤报名参军后,铁匠铺的活计就只有他来撑起了。
  
  “爹!水开了!“十二岁的儿子虎娃顶着蒸腾的热气,端着木桶冲进铺子。陈铁柱头也不回,粗粝的嗓音混着金属撞击声:“搁边上!等这批枪头淬火。“他的眼睛死死盯着铁砧上逐渐成型的枪尖,汗珠顺着眉骨滚进眼睛,蛰得生疼也顾不上擦。
  
  自从三个月前川军出川抗战的消息传来,这间传承三代的铁匠铺就变了模样。往日打造锄头镰刀的铁砧上,如今堆满了寒光凛凛的刺刀、枪头;墙角的风箱昼夜不停地响着,将炉火催得噼啪作响;连后院晾晒的衣绳上,都挂着成排等待打磨的枪管。
  
  “陈师傅,这批枪头什么时候能好?“杨雪峰掀开沾满煤灰的布帘走进来,军装上还沾着训练场的尘土。他目光扫过满地成品,瞳孔猛地收缩——靠墙的木架上,整整齐齐码着三百支崭新的刺刀,刀身上还带着锻造时留下的螺旋纹。
  
  陈铁柱用铁钳夹起烧红的枪头,淬进一旁的水槽。白雾轰然腾起,他扯过腰间的粗布巾擦了把脸:“快了快了!就是铁不够用。“他踢开脚边的碎铁,露出半块变形的铁锅,“昨儿把家里煮饭的家伙事儿都熔了。“
  
  杨雪峰蹲下身,手指抚过刀身凸起的血槽:“这工艺,比兵工厂的还好。“
  
  “小鬼子的刺刀是机器轧的,“陈铁柱抓起新打好的刺刀,在阳光下转了个圈,刃口折射出冷冽的光,“咱这是千锤百炼的真家伙!“他突然用力,刀尖“噗“地扎进旁边的榆木柱,木屑纷飞中,刀身纹丝不动。
  
  虎娃踮着脚往父亲手里塞了个粗面馍馍:“爹,吃口饭吧。“陈铁柱咬下一大口,腮帮子鼓得老高,含糊不清地说:“告诉恁娘,今晚不用等我吃饭。“话音未落,又抄起大锤砸向铁砧。
  
  日头西斜时,铁匠铺迎来了几位不速之客。三个穿着长衫的盐商站在门口,为首的胖子捏着鼻子:“陈师傅,我们家修祠堂的铁活儿......“
  
  “没空!“陈铁柱头也不抬,火星溅在他手臂的旧疤上,烫出一串燎泡,“没瞧见都在打杀鬼子的家伙?“
  
  胖子涨红了脸:“可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规矩?“陈铁柱突然转身,手里的铁钳还滴着滚烫的铁水,“等鬼子打进五宝镇,刨了恁家祖坟,看你还讲不讲规矩!“他的吼声震得屋梁上的煤灰簌簌掉落,三个盐商面面相觑,灰溜溜地走了。
  
  夜幕降临时,铁匠铺的灯光刺破浓雾。陈铁柱的妻子王氏端着陶碗,碗里的南瓜汤还冒着热气:“他爹,歇会儿吧,身子骨不是铁打的。“
  
  男人的后背绷成一张满弓,大锤起落间,汗珠雨点般砸在铁砧上:“不打完这批,睡不着。“他声音沙哑得厉害,“前线的娃娃们扛着汉阳造,要是连刺刀都不利索......“话没说完,突然剧烈咳嗽起来,铁锈味的血沫溅在铁砧上,转眼就被高温蒸发。
  
  王氏眼眶一热,转身从围裙里掏出个油纸包:“隔壁刘婶给的鸡蛋,煮了仨,虎娃说要留给你。“
  
  陈铁柱的动作顿了顿,粗糙的手指捏起还带温度的鸡蛋。蛋壳上歪歪扭扭刻着“打鬼子“三个字,是虎娃的笔迹。他仰头将鸡蛋囫囵吞下,抓起铁钳的手却在微微发抖。
  
  后半夜,风箱的吱呀声突然停了。王氏披着衣裳走进铺子,只见丈夫歪在草垛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没完工的枪头。她轻手轻脚地取下男人肩上的牛皮围裙,却发现围裙内侧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是每天锻造的武器数量,还有“多打十把““再快半刻“的潦草批注。
  
  天快亮时,铁匠铺的门被擂得山响。杨雪峰带着几个新兵闯进来,身上还沾着露水:“陈师傅!前线急缺刺刀,能不能......“话音未落,他突然愣住了——屋内整整齐齐码着六百支刺刀,刀刃上还凝结着未干的淬火水。
  
  陈铁柱从草垛上翻身而起,布满血丝的眼睛亮得惊人:“算着日子打的,够一个团的兄弟使。“他弯腰捡起地上的铁钳,“虎娃,去把咱藏的那坛桐油搬出来,给刀身封层油!“
  
  晨光刺破云层时,运送武器的马车缓缓驶出五宝镇。陈铁柱站在村口,看着自家的铁锅、门环、农具变成的利刃消失在晨雾中。他摸了摸腰间的牛皮围裙,那里还别着半截断刀——是昨天试验刀锋时,生生砍断的日军刺刀残片。
  
  回到铁匠铺,陈铁柱将炉膛里的火又拨旺三分。火星窜上房梁,照亮墙上新刻的一行字:“不灭倭奴,誓不停锤“。风箱再次响起规律的节奏,大锤落下的铿锵声,混着远处传来的征兵号角,在五宝镇的上空久久回荡。
  
  深秋的自贡郊外,石板滩采石场笼罩在灰蒙蒙的晨雾中。兰三喜握着钢钎的手掌已经裂开三道血口,暗红的血珠渗进粗粝的木柄。他深吸一口气,将钢钎楔入岩层裂缝,肌肉虬结的臂膀猛然发力——随着“轰隆“一声闷响,碎石如雨点般飞溅,在他布满老茧的肩头炸开朵朵血花。
  
  “兰师傅,歇会儿吧!“工友老周抹了把脸上的石粉,“您肩膀都见骨头了!“
  
  兰三喜吐掉嘴里的碎石渣,露出缺了半颗的门牙:“当年打盐井,我在千米井下连干三天三夜!“他抓起腰间葫芦猛灌一口凉水,水珠混着血沫顺着下巴滴落,“这点伤算个球!“话音未落,钢钎又重重楔进岩石,震得他虎口发麻。
  
  采石场里回响着此起彼伏的锤击声。三十多个石匠分成三班倒,昼夜不停地开采石料。兰三喜特意挑了最坚硬的青石层,这些石头敲击时发出清脆的金石之音,是修筑防御工事的绝佳材料。他记得三天前杨雪峰带来的消息:“南京失守了,下一道防线就靠咱们这些石头!“
  
  日头偏西时,采石场突然传来惊呼。学徒虎娃的钢钎卡在石缝里拔不出来,急得直哭。兰三喜丢下工具冲过去,膝盖重重跪在尖锐的碎石上,手掌被划出数道血痕。他憋足力气猛地一拽,钢钎“铮“地弹出,却因为用力过猛,整个人后仰着摔进石堆。
  
  “兰师傅!“工友们围上来,只见他后背被凸起的岩石划开一道半尺长的口子,鲜血瞬间浸透粗布短衫。虎娃吓得直哆嗦:“师傅,我、我不是故意的......“
  
  兰三喜扯下衣角简单包扎,捡起钢钎晃了晃:“哭啥?这点小伤,当年我爹被盐井天车砸断腿,还不是照样凿石头!“他抬头望向远处正在装车的石料,那些切割整齐的条石在夕阳下泛着冷光,“都听好了!今晚必须再采出二十方石料,少一块,我兰三喜拿脑袋去填战壕!“
  
  夜幕降临时,采石场亮起数十盏马灯。兰三喜的妻子顶着寒风送来掺着红薯的糙米饭,却见丈夫趴在石料堆上睡着了,手里还死死攥着钢钎。她轻轻放下竹篮,泪水滴在丈夫结满血痂的肩膀上。突然,兰三喜猛地惊醒,抓起饭勺扒了两口冷饭,又跳进采石坑。
  
  二十里外的新兵训练营,周梅森正踩着摇晃的竹梯给营房上瓦。寒风卷着沙砾打在脸上,像无数细小的钢针。他眯起眼睛,将最后一片青瓦摆正,用瓦刀轻轻敲实:“小王,过来搭把手!这屋脊必须砌成'人'字形,雨才能顺溜地淌下去!“
  
  学徒小王搓着冻得通红的手:“师傅,这天儿实在太冷,泥浆都冻上了......“
  
  周梅森跳下竹梯,用瓦刀狠狠敲了敲刚砌好的墙基:“你摸摸!这墙基灌了糯米浆,掺了碎瓷片,比铁还硬!“他哈出白气暖了暖手,布满裂口的指尖还沾着泥浆,“前线的娃娃们在冰天雪地里打仗,咱们修的营房要是漏风漏雨,良心能安?“
  
  深夜,工棚里的油灯昏黄。周梅森戴着老花镜,在图纸上反复计算梁柱承重。自从吴玉章号召修建防御工事,他已经连续七天没合眼。图纸边角密密麻麻写满批注:“此处需加飞檐防雪压““地基再加深三寸“。徒弟们劝他休息,他总说:“我修了半辈子房子,绝不能让战士们睡在危房里。“
  
  最棘手的是排水系统。训练营地势低洼,一下雨就积水。周梅森带着徒弟们开挖排水沟,硬是用铁锹在冻土里刨出半人深的沟渠。有天夜里突然下冻雨,他披着蓑衣守在工地,指挥工人加固沟渠堤坝。黎明时分,徒弟们发现他靠在泥墙上睡着了,眉毛和胡子上挂满冰碴。
  
  采石场与训练营之间,运送石料的独轮车络绎不绝。兰三喜看着自己开采的石头变成坚固的营房,粗糙的手掌重重拍在石墙上:“这些石头能挡子弹!“他特意在一块条石上凿下自己的名字,“等打完仗,让后人知道,五宝镇的石匠不是孬种!“
  
  周梅森验收最后一间营房时,发现墙角有块砖没砌严。他二话不说抡起瓦刀,将整块砖撬下来重砌。徒弟不解:“就半指宽的缝,不碍事吧?“老匠人眼睛一瞪:“打仗讲究寸土必争,修房子就得寸砖必严!“当他把新砖嵌入墙缝时,冻僵的手指被瓦刀划出鲜血,在青砖上留下暗红的印记。
  
  冬至那天,第一批新兵住进了新营房。兰三喜和周梅森蹲在营房外,看着年轻的战士们在操场上列队。寒风中,崭新的营房像沉默的卫士,青石墙基与灰瓦飞檐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两个老匠人对视一眼,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着泪光——他们知道,自己筑起的不仅是遮风挡雨的房子,更是保卫家园的钢铁长城。
  
  一个月后,吴玉章再次到校场视察。眼前的景象让他眼眶发热:曾经松散的队伍,如今步伐整齐如一人;新兵们的刺刀寒光凛凛,喊杀声震得屋檐下的冰棱簌簌掉落。李彬展示着新兵们的训练成果,特别让几个盐工出身的士兵演示如何用盐袋制作简易沙袋工事。
  
  “吴先生,这些娃娃学得快。“杨雪峰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但装备还是太缺。“他指向远处,新兵们用竹竿代替步枪练习刺杀。吴玉章握紧竹杖:“放心,自贡商会已捐出三万大洋,专门购置枪炮。“
  
  深夜,杨雪峰独自在营地巡查。月光下,新兵们蜷缩在草垫上熟睡,有的还紧握着木枪。他走到陈铁柱的铺位前,替他掖好滑落的薄被。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与釜溪河的浪涛声交织,仿佛是这座城市的脉搏在跳动。
  
  三个月的训练进入尾声,新兵们迎来了最后的考验——实弹射击。靶场设在郊外的荒山上,当第一声枪响划破天际时,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杨雪东背着急救箱穿梭其间,却比任何人都紧张,生怕有人受伤。
  
  李彬亲自给成绩优异的新兵颁发勋章——这些勋章是用自贡百姓捐献的银器熔铸而成。“记住,这不是荣耀,是责任。“他将勋章别在新兵胸前,“等你们到了前线,这些勋章会变成敌人的噩梦。“
  
  离别的日子终于来临。出征前一晚,自贡百姓自发组织了壮行会。校场坝里挂满红灯笼,戏台上川剧演员唱着慷慨激昂的《单刀会》。陈铁匠将新打造的佩刀塞进儿子手中,刀刃上刻着“保家卫国“四个字;周梅森的妻子抱着刚出生的孩子,泪水打湿襁褓:“等你爹打跑鬼子,咱们一家好好团圆。“
  
  杨雪峰站在队伍最前方,看着身后整齐列队的新兵。这些曾是盐工、书生、农夫的年轻人,如今眼神坚毅如钢。吴玉章走上前来,将一面绣着“盐都子弟,抗战先锋“的锦旗交到他手中:“雪峰,把这些孩子安全带回来。“
  
  黎明时分,军号声响起。新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城门,杨雪东追着队伍跑了好远,直到哥哥的背影消失在晨雾中。他擦干眼泪,转身跑回
  
  家,背着他早就准备好的背篓,沿着部队行进的道路追了上去。
  
  自贡的盐卤依然在沸腾,就像这座城市的热血永远不会冷却。杨雪峰、李彬和他们训练出的新兵们,将带着盐都人民的期望,奔赴那片烽火连天的战场,用生命书写属于他们的抗战传奇。
  
  杨雪峰万万没想到,在他带着川军队伍出发后不久,杨雪东也偷偷的跟着队伍出发了,他知道哥哥不会要他去,因为他也要去打鬼子,给张思宇叔叔报仇,所以留了个心眼,躲在后面偷偷的跟着队伍,杨雪东这一去,将书写这位少年传奇的人生篇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