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真正的劝学 (第2/2页)
看有人带头了,站在旁边看戏的狄青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话糙理不糙。
“不一样,倒油完全可以从容不迫,但是需要拉弓射箭时,必定是危机四伏之时。”
“怎么能一样呢,一个国家可以谁都不会往葫芦里倒油不撒,但是能没有一个人会射箭吗?”
此话一出,现场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大家在思考这句话对不对。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这句话对不对其实是需要辩证思考的。
刘娥刘太后什么都厉害唯独一点,穷苦出身的她对军事一窍不通。
刘娥很聪明,一窍不通那我就不打仗。
依靠政治手段尚能降服西夏不反,用政治手段比如带辽国使臣翻山越岭到处绕路最穷苦的地方,让他们对中原土地不感兴趣。
用了很多手段,才不发生战争。
年轻人就有疑问了,似乎,不打仗也行。
但毕竟这儿都是聪明人,他们依靠刚刚学来的预设场景思考的方法,马上就得出了结论。
不可以没人会射箭。
因为你可以不打仗,但人家一定要打你,你怎么办?
所以你可以不打仗,但你不能不会射箭。
章旷:“你们都是文人,所以不知道这篇文章有多可笑。”
“这就好像,你们都是文人,所以不知道劝农的文章在农夫听来有多可笑。”
“不过你们也有办法觉得可笑。”
“你们把文章里的陈尧咨改成欧阳修,把射箭改成写文章,再读一遍,你们就知道有多可笑了。”
现场所有学生低头就看,更有甚者真的掏出笔来改。
这一改,满场哗然。
这文章写的太逆天了吧!
“写文章怎么能和射箭一样呢?”
章旷大声:“当然不一样,射箭能射死你,你能写文章写死我?”
“拿上你的笔,出来单挑啊!”
现场鸦雀无声。
当然不会有傻子拿出笔和弓箭单挑。毕竟这又不是《儒道至圣》世界。
武人看《卖油翁》有多逆天,把射箭改成写文章之后,文人就能看出来这文章有多逆天。
蔡高犹豫了一下举手。
章旷:“讲。”
蔡高:“这文章这么看来的确不妥,但是司马光总结的熟能生巧,以及努力论,却是大有裨益啊,我们是否要因噎废食?”
章旷:“世上讲努力讲熟能生巧的故事多了去了,不需要再多一篇了。”
有些事情在有时候能妥协。
比如把《卖油翁》最后一句改了,写在课本上,让学生只学熟能生巧,不学最后来一句。
但眼下是大宋,章旷一定要把《卖油翁》踩得一文不值。
欧阳修可不是不懂军事的人,以他的天才,进入朝堂后,很快就能明白很多军事上的道理。
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以射箭作为主题?
因为偃武崇文是大宋的基本国策,是眼下才刚刚发展出的潮流。
只有这样写,皇帝才会顺势帮忙传播,大家才会顺势认可。
而最最可悲的是,天下之间无一名将,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欧阳修还要冒着得罪当朝大员的风险,从文官里面,选出了个状元公当靶子!
因为天下间压根就没以武力闻名的人了,连个靶子都找不到!
这才是最可悲的!
虽然这事儿一旦成了,就成了文坛领袖,收益巨大。
但是一开始就要扛着巨大的压力。
欧阳修他想吗?他当然不想。但没办法。
这才是大宋如今局面的逆天之处。
周敦实举手。
章旷:“讲。”
周敦实:“老师,如果是您的话,要劝学,会怎么写?”
章旷往前走了一步,思索了一下。
随后开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就叫……《应天书院读书示诸生》好了。”
第一句教人一定要竭尽全力去学习,而且不能因为一时挫败而气馁,因为历史上大多数伟大的人是一直坚持努力学习,一直到年老才收获成就的。
第二句教人书上看来的东西只是浅显的道理,要想知道这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需要亲自去做。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词语。
尽力,坚持,思考,实践。
章旷:“下课。”
所有人都还在回味那首诗。
章旷:“记住了,下课要跟老师说再见。”
周敦实:“起立!”
群生:“老师再见!”
一边走,章旷一边笑。
田况,周敦实,蔡高,司马光?真是人才济济啊。
这些报了名字的人都是朝中官员优秀子弟,也是历史上的名人。
那那些没报名字的呢?想来也不会差太远。
大家散客,周敦实才飞速跑向章旷。
章旷:“你还有事?”
周敦实:“老师,油斗可以帮人瞄准油壶,能不能发明出弓斗帮人瞄准帮人省力呢?”
章旷:“你想问弩?”
周敦实:“弩还达不到油斗的辅助功效,除了瞄准,还有射程,还有省力,还有威力……”
章旷笑了:“那你可以努力学习、研究。”
理学创始人……总不能变成力学创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