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是个人才 (第2/2页)
赵祯被问到这事儿,心里突突,思索了一下点头:“听说过。”
杨景宗急忙跟太监示意。
他进来的时候,书已经放在了盘子上,太监把盘子端给了赵祯。
赵祯心里泛起了嘀咕,思索了一下:“怎么了?”
杨景宗:“陛下还是看看吧,就看第三本,从第一百二十页看起。”
赵祯:“……”
赵祯也是硬着头皮开始看。
杨景宗是忠臣,又是皇城司的负责人,皇城使。
这皇城使还是专门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实际上本来这个官职叫做,勾当。
现在民间直接把偷鸡摸狗都叫做勾当了,就是喷杨景宗的。
所以杨景宗来公干,赵祯也不好说破说自己刚刚藏了书,那不是不信任自己的得力干将么?
所以,只能硬着头皮看下去。
赵祯装作看得快。
杨景宗还试探:“陛下,这白话文读起来确实通俗易懂?”
赵祯瞎咧咧:“嗯嗯,确实,以前没怎么见过,但是就这么读起来,虽然不习惯,但只要把一句话读完,一下就知道了什么意思。”
杨景宗低声:“章旷这家伙是个人才啊。”
赵祯也是附和:“不只是人才,是个天才。”
就章旷之前殿试写过的治国方针,赵祯一眼就看出章旷能当宰相,不是未来能当宰相,而是马上能走马上任那种。
历史上不是没有过这种先例,唐太宗时期,马周帮一个官员写奏折写得太好了,一眼就被李世民看出来不是官员亲笔,于是就见到了马周。
六年后马周就成了中书舍人,也就是现在的秘书监。
仅仅入仕八年后就是宰相。
赵祯也想玩儿这个。
别看赵祯自己都知道自己没本事,但他在朝堂上玩儿的可花了。
白天,才有过一个小事情,赵祯发挥特长,继续宽厚仁德,然后还问大臣自己比之汉文帝如何。
大臣说,远胜汉文帝。
以赵祯的智力,被这么一夸,现在就找不着北了,心想着自己能提拔一代名相,堪比诸葛伊尹呢。
不过眼下关键是小说的事情。
赵祯看着书中,开口:“这事情的确是……但这又不是写当朝,恐怕也不好怎么吧?”
杨景宗明知道赵祯不会处理章旷,但他作为皇城使,必须来报。
杨景宗:“可是陛下,这书如果不处理,传出去是不是不太好?”
赵祯:“朕……要不这样,朕就装作没看过这本书好了。”
“嗯?嗯!”杨景宗深以为然。
这是个好办法。
当然是好办法,每次遇到这种事情赵祯都当鸵鸟,常用无CD技能,能不是好办法吗。
两人正说着呢,太监又来了:“报,陛下,荆王求见。”
赵祯默默地把山本《少年包青天》塞在了坐垫底下。
看到荆王进来是,太监又断了个盘子,赵祯捂住了额头。
荆王!赵元俨!
这位在好多年前就获得了剑履上殿的特权。
剑履上殿这事儿,在其他朝,那就是篡位的奸臣三件套其一。
剑履上殿,加九锡,封王这三件套,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都等不及了。
当时造反的太多,大家怕喊价喊晚了来不及,就直接造了。
现在赵元俨造反的条件,比赵匡胤都足。
不过此时赵元俨委屈的跟孙子似的,进来就行大礼,直接磕头:“陛下啊!臣有罪啊!”
赵祯:“哎呀,皇叔你怎么了这是?”
赵元俨:“臣不该啊,不该在民间有好名声,不该被叫做八贤王。这树大招风啊,今天看到一本小说,书里也有个八贤王,书里的八贤王在最后时刻,举兵有图谋不轨之嫌疑。”
“臣是不敢,但有人这么写,臣怕官家乱想啊,左思右想之下,就把书给您送过来了。”
赵祯:“要不还是别看了吧?”
赵元俨:“看吧还是,陛下,臣的清白!”
赵祯对着太监挥手。
太监送上书三本。
赵元俨:“主要是第三本最后几页,前两本里面臣都是正面形象。”
赵祯:“这不挺好嘛,正面形象很不错啊。”
赵元俨大惊磕头:“陛下,那历史上的乱臣贼子在史书中最后两段之前,哪个不是贤明的正面形象?问题就出在最后几页啊,臣可不是这样的人,臣请求交兵权!”
本来大宋诸多军镇统帅就轮太快,统帅都不够用了,叫赵元俨撂挑子?
赵祯:“八叔何必呢,这书朕已经看了,没什么多大的问题,民间随意别人去说吧,我们要是对应处理,别人还以为书里的都是真的。”
“朕越是不处理,别人越不信它。”
赵元俨:“那……”
赵祯:“就当没看过了。”
太监:“陛下,庞籍求见。”
赵祯:“……”
书还是往坐垫下面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