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风暴来临,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 (第1/2页)
和所有人预想的一样,远东国际银行火了!
拿着高息承诺和诱人赠品前来开户存款的市民,在十国银行街排起了蜿蜒曲折的长龙,队伍甚至甩到了隔壁街道,场面蔚为壮观。
与银行同属一个生态的汽车联盟门店也火了!
别列佐夫斯基亲自坐镇,伏尔加厂广场上停放的库存车被一辆辆开走,凭借那张宝贵的购物券,短短几天就狂销了六千多辆汽车,回笼的资金如同江河汇海。
真维斯门店、“切尔基佐沃”市场,同样人潮汹涌,摩肩接踵。
手持现金抵扣券的储户们疯狂购物,让远东集团的各大产业的营收急速上升。
在这个卢布持续贬值、人心惶惶的动荡年代,远东集团和秦远的出现,仿佛一个精准锚定价值的避风港,一切都显得恰逢其时。
这场风暴动摇的客户基础,远超威廉姆斯等银行家的最初预想。
他们的客户开始在心里算账。
在瑞银、德银存钱,除了那点有限的利息,还能得到什么?
奢侈品购物券?特权待遇?
什么都没有。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把一部分资金分散到这家能给带来更多“附加价值”的新银行?
而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和市民来说,逻辑就更简单了。
把钱存进远东国际银行,不仅能拿到远高于其他银行的利息来“保值”,还能白得列巴、格瓦斯、红肠、腌黄瓜这些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
只是换一家银行存钱,自己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凭空多出一大堆好处,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境况。
在各大西方银行和苏联国家银行的门口,同样排起了长队,但是他们却是在排队取钱。
他们刚取出存款,转身就加入了远东国际银行门口那条更长的存款队伍。
而那些原本习惯于把现金藏在床垫下、罐子里的的家庭主妇和老人们,为了那免费发放的列巴和罐头,也终于下定决心,将一沓沓卢布送进了远东国际银行的大门。
在这庞大基数的推动下,远东国际银行后台的存款数字在飞速上涨。
一百万卢布…一千万卢布…一亿卢布…五亿卢布…十亿卢布……
增长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每隔几个小时,统计报表上的数字就会刷新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这种增长势头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
与此同时,汽车联盟在别列佐夫斯基的操盘下日夜不停地销售。
伏尔加汽车厂为了兑现“购物券”的承诺,工人三班倒,生产线全开,疯狂生产。
真维斯和“一只蚂蚁”市场更是人声鼎沸,交易额屡创新高。
面对如此火爆的战果,秦远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命令潘石屹带队,在莫斯科北区和西区再开两家分行。
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抢时间,铺网点。
将远东国际银行的分行开遍苏联各大主要城市,尽可能多地吸收天量的卢布储蓄!
他特地嘱咐潘石屹,多引导客户存定期,期限越长越好!
同时,贷款业务基本冻结,除非是抵押贷款,并且额度要小要严。
毕竟在这个节骨眼上放贷,无异于将即将大幅贬值的钱白白送人。
在疯狂吸储的同时,秦远并没有让海量的卢布在银行金库里沉睡。
除了预留必要的储备金用于后续收购苏联资产外,他果断地将大部分卢布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兑换成美元等硬通货。
紧接着,一场大规模的“买买买”开始了。
在系统的核算规则中,固定资产同样计入财富值。
而莫斯科房地产,正是苏联崩溃之后,仍然没有降低,反而还蒸蒸日上的城市。
其实也好理解。
因为随着苏联崩溃,其他城市状况更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