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夜探七狼镇 (第2/2页)
他折回去,沿河走,避镇灯。到磨坊时,雨又大了。他把兔尸挂在横梁上,皮朝外,血往下滴。又从布包里抓出一把盐,撒在门槛和磨盘缝里。
做完,他没走远。蹲在东南坡的灌木后,等。
一炷香后,三个人影摸过来。穿粗布,腰挂短刀,走路压步,是匪。
领头的在门口停住,低头闻了闻。
“有肉味。”
“还有盐。”
“流民藏的?”
“值钱。搬走。”
他们刚抬脚,邱野从另一边绕出去。他不回镇,直奔东头赵家。
门没锁。他推门进去,拍醒老头。
“衙役要来搜你家。说你藏盐。”
老头抖:“我没……”
“磨坊那边,有人搬货。你去报信,就说看见贼了。”
“我……我不敢……”
“你报了,他们就不搜你。”
老头犹豫,终于点头。他穿鞋出门,往巡夜队方向跑。
邱野没跟。他绕到磨坊后坡,找了个高处。
十分钟后,衙役来了。提灯,持棍,领头的直接踹门。
“谁报的?”
“那边。”有人指赵老头。
衙役头朝磨坊一挥手:“进去!”
门一开,里面人影一闪,刀出。
“贼!”衙役吼。
匪徒也喊:“是官府!”
两边照面,都以为对方是来抢的。刀棍交击,有人中刀倒地。衙役人多,但匪徒狠,缠着不退。
邱野看着。他没动。火光映在脸上,一闪一闪。
打到一半,匪徒想退。可衙役已堵门。一人被砍中脖子,倒下。另两个跳窗,被绊索钩住脚,当场拿下。
领头的匪徒逃了。邱野没追。他要的不是全杀,是乱。
衙役收队时,抬着一死两伤。兔尸被砍成几块,盐粒混在血泥里。他们搜了磨盘,没找到更多,骂骂咧咧走了。
邱野等他们走远,才起身。
回程不走河底。东门封了,巡得严。他改走南线,沿河滩走卵石带。石头硬,不存脚印。他匍匐前进,膝盖压在石缝里,避开草叶露水。
到鹰嘴崖下时,天快亮了。他爬上崖,进屋。
三人还在睡。火塘灭了,只剩灰。
他坐下,喘了口气。
没多久,外头有动静。轻,但规律。三下敲石,两下停,再三下。
他起身开门。
王铁匠的徒弟站在外头,浑身湿透,手里捧着个油布包。
“师傅让送的。”
邱野接过,解开。里面是把短刀胚,刃长七寸,背厚,尖略弯。他摸了摸刃口,没开锋,但钢纹清晰。
“他说,曲刃,好使。”
“回吧。”
徒弟走了。
邱野把刀放在火塘边。他从腰后抽出原来的短刃,对比。新刀重二两,钢质密,拿在手里沉。
他抽出新刀,用旧刃的尖角在刀面上划了一道。
留下白痕。
能开锋。
他把旧刃插回腰后,拿起新刀,走到墙角。用刀尖在土墙上刻下一道深痕。
一划。
标记:刃生日。
第一章节到第四章节剧情内容整体变动的致歉说明:
在整理初期章节大纲时,我意识到原初版本中第1至第4章存在节奏推进混乱、人物动机不够扎实、细节落地不足等问题,虽追求“开篇即爽”,却可能削弱了主角从“死亡重生”到“现实觉醒”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为此,我对前四章进行了剧情重构——并非删减内容,而是为了更贴近“硬核生存+群像成长+权谋启蒙”的核心定位,让邱野的崛起更具逻辑根基,也让三位女主的贡献不靠男主指导也能立得住。
具体调整如下:
第1章:现强化为“墙上‘活路’二字”这一细节——这是原主最后遗言,也是主角心理转折点。它不是口号,而是绝望中的挣扎,使读者第一时间感受到乱世残酷,也埋下“人命如草”的伏笔。
第2章:避免“一步到位”的不合理爽点,同时展现“知识转化需适配时代”的严谨性。
第3章:让团队协作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适应”,凸显“乱世中,生存靠的是彼此信任”这一主题。
第4章:现改为“借力打力”,既体现主角战术思维,又自然引出“钱县令勒索流民”的社会背景,为后续冲突铺垫,避免“武力碾压即正义”的脸谱化处理。
此次修改的核心逻辑是:
不靠金手指,靠认知差:每一步突破都基于现代知识与古代条件的合理融合(如盐、工具、环境利用);
不靠男主光环,靠群像协作:拒绝“工具人女主”;
不急于立威,先立信:从“恐惧→试探→信任”层层递进,让主角赢得尊重而非暴力压制;
不忽略人性温度,只聚焦生存本质:体现邱野乱世中最动人的“人性化”。
我深知,一部优秀的小说必须经得起推敲。此次调整正是为了让故事更真实、角色更立体、伏笔更自然。我始终秉持“硬核生存”原则:没有系统,没有外挂,只有身体记忆、科学思维与人性选择。若您发现任何疏漏或建议,欢迎随时反馈,我将持续优化,希望不负您的期待!
再次致歉,亦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