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美容店后事与养父母的告别 (第1/2页)
雨滴敲打着玻璃窗,发出单调而急促的声响,像是无数指尖在叩问她的良知。蓝溪蜷缩在沙发角落,双手紧紧环抱着膝盖,仿佛这样就能将自己压缩成一个点,从这令人窒息的世界消失。
黑暗中,手机屏幕忽然亮起。
“姐,一切就快结束了。我会为你扫清所有障碍,让你重获自由。爱你的弟弟。”
短信来自一个未注册的匿名号码,但蓝溪知道那是陈浩。恐惧像冰水般从头顶浇下,让她浑身战栗。距离上一通威胁电话才过去十二小时,弟弟的行动正在加速。
“不要,陈浩,求你不要。”她喃喃自语,手指颤抖着想要回复,却又猛地将手机扔到沙发另一端,仿佛那是个随时会爆炸的装置。
三天前,蓝溪在黑入陈浩加密云存储空间时,发现了一个以“清扫计划”命名的文件夹。里面详细记录了黄淮和周伟的日常行程、住所安保漏洞,甚至还有几种不同方案的“意外”设计。冰冷的文字和数据背后,是她弟弟日益偏执的思维和不可挽回的决心。
她曾整夜跪坐在父母遗像前,泪水模糊了视线。“我该怎么办?告诉我,我该怎么办?”她对着照片中微笑的父母低语,但回答她的只有窗外呼啸的风声。
直接摊牌?她想象着与弟弟对峙的场景。她能看见他受伤的表情,那双与她相似的眼睛里会涌现出被背叛的震惊。“如果你不停止,我就永远离开你,再也不见你。”这些话在脑海中排练了无数遍,却始终无法说出口。陈浩的心理状态极不稳定,这样的威胁很可能不是阻止他,而是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向警方匿名举报?但如何确保弟弟不会在警方介入前就实施计划?又如何保证不会直接将他送上死刑台?她想起陈浩八岁时因为偷面包被店主抓住,她赶到时看到他眼中的恐惧和羞耻。那时她发誓要保护他不再受伤害。
办法强制控制?下药或找人看管?这个念头让她感到一阵反胃。对亲人下药?找人监禁自己的弟弟?这与她所坚守的道德底线完全相悖。
向黄淮或周伟坦白?告诉他们有人要杀他们,而那个人是自己的亲弟弟?这无异于直接引爆所有矛盾。
每个选项都充满风险,每个决定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她的太阳穴突突地跳动,头痛欲裂。
道德困境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她越缠越紧。一方面是对弟弟的爱与保护欲,那是源自血液深处的本能;另一方面是对无辜生命的尊重,即使这个“无辜者”曾经伤害过她。再加上对法律的责任感,她深知一旦知情不报,自己也就成了共犯。
黎明前的黑暗中,蓝溪站在浴室镜前,盯着镜中那个憔悴不堪的自己。眼睛下面有深深的阴影,嘴唇因紧张而干裂。她打开水龙头,用冷水一次又一次地冲洗脸庞,仿佛这样就能洗去所有的犹豫和恐惧。
当第一缕曙光透过窗帘缝隙时,蓝溪突然平静下来。一个清晰而危险的计划在脑海中成形——第三条路。不直接对抗,不完全坦白,而是暗中干预,迂回保护。
她不会让弟弟成为杀人犯,也不会亲手将他送进监狱。她要用自己的方式,同时保护弟弟和那些可能受害的人。
“这是我唯一能做的选择。”她对着镜中的自己轻声说,声音里有一种可怕的冷静。
接下来的48小时里,蓝溪几乎没有合眼。她首先需要确保自己的行动不会被陈浩察觉。她购买了三部预付费手机,用现金在不同街区的小店完成交易。她在市立图书馆的公共电脑上创建了数个匿名邮箱账户,每个都使用不同的IP地址和身份信息。
技术准备只是最简单的一部分。更困难的是心理建设——她必须开始监视自己的亲弟弟,分析他的行为模式,预测他的下一步行动。这种感觉就像在背后捅刀,每一条信息的收集都让她的良心备受谴责。
第二天傍晚,蓝溪开始了第一次实地侦察。她选择了一个距离黄淮公寓两个街区远的咖啡馆,坐在靠窗的位置,笔记本电脑打开,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面街上的一举一动。
就在太阳即将落山时,她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陈浩穿着一件她从未见过的深色外套,帽子压得很低,但走路的姿势和肩膀的线条让她一眼就认了出来。他停在街角,假装看手机,实则观察着黄淮所住公寓楼的出入口。
蓝溪的手指瞬间冰凉。她下意识地想冲出去拉住弟弟,但理智将她牢牢按在座位上。她看着陈浩在那里停留了整整二十分钟,然后转身融入人群消失不见。
那一刻,所有的犹豫和侥幸心理都消失了。陈浩确实在监视黄淮,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