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科举从来不仅仅是考试(求追读) (第2/2页)
他知道,元载,张镐,甚至还有岑参,今日都在这考场之中,只是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到他……
这个时候,韦陟已经展开手里的策问,高声道:“《道德经》曰:‘绝学无忧’,则乖进德修业之教;《列子·力命》曰:‘汝奚功于物’,又违惩恶劝善之文。
孰是孰非,何优何劣?
《文子》曰:‘金积折廉壁垄’,宜申其义,《庄子》曰:‘恬与和交相养。’明征其言。
使一理混同,二教兼举。
成不易之则,副虚伫之怀。”
韦陟话音落下,天宝元年,策论开题。
韦谅站在台阶上,神色平静。
《道德经》,《列子》,《文子》,《庄子》,全都是道教有关的典籍。
道理混同。
元载和张镐都提前有所准备,这一次应该能出一个不错的成绩。
韦谅希望他们的运气能好些。
……
转眼,二月二十八。
阳光明媚,宫殿辉煌。
大明宫,含元殿。
李林甫,牛仙客,李适之,还有其他朝中四品以上官员,全部肃穆站立殿中。
薛畅一身红衣金甲,手按千牛刀,迈步走进殿中。
韦陟一身深绯色官袍,跟在薛畅身后,手里捧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十份试卷,还有一本奏本。
奏本是这十日间,礼部诸官从千余份考卷当中选出来的可以成为进士的名单。
奏本下面,是前十名的考卷。
韦谅,薛曲,程若水,裴玄毅四人绿衣金甲跟在身后,但刚刚进入殿中,便在大殿两侧站立开来。
礼制肃然。
薛畅对着丹陛之上沉沉拱手,然后退至一侧。
韦陟上前,拱手道:“回禀陛下,天宝元年壬午科科举省试结束,取士二十三人,名单在此。”
高力士快步走下丹陛,然后从韦陟手里接过托盘,然后走上丹陛,放在了御案之上。
李隆基目光直接落在了奏本之上,神色平静,抬手翻开奏本,然后仔细审阅了起来。
不是那种随意敷衍的掠一眼,而是仔细认真的阅读。
之后,又打开了十张试卷。
一张张的阅读起来。
纸张的声音哗啦哗啦的,随着时间的过去,丹陛之上传来的声音越来越轻,皇帝翻越考生试卷的动作越来越慢。
韦陟站在殿中,一时间呼吸凝重。
他知道,科举真正的博弈从来不在考场上,而在于现在,皇帝对于科考名单是否满意,
因为科举从来不仅仅是考试。
丹陛之上,李隆基细细的阅读完所有卷子,他神色平静的抬头:“一共取士二十三人,世家子弟十六人,寒门七人。”
一时间,整个大殿安静了下来。
……
韦谅站在大殿门口,目光忍不住的要上抬,但却控制住了自己。
世家子弟十六人,寒门子弟七人。
原来,皇帝也在意世家子弟和寒门的比例。
不过,科举从来不仅仅是科举,而且还是世家子弟和寒门子弟在无形之中的一种博弈。
这种博弈在皇帝这里,非常重要。
这种比例,涉及到了他对朝野局势的控制。
但,世家子弟十六人,寒门子弟七人,皇帝似乎并没有多欣喜。
大殿之中,韦陟沉沉拱手道:“是,寒门子弟多有英才,诸臣再三挑选,最终才出这么一份名单。”
丹陛之上,李隆基沉默了下来,最后,他淡淡的点头道:“爱卿总领科举事,做的不错。”
韦陟神色郑重的拱手道:“谢陛下!”
韦谅的呼吸一下子放的极轻,他能听得出来,皇帝对于这样的取士名单其实是不满的。
整个大殿也是一片安静。
终于,丹陛之上,传来了皇帝的声音。
“就这么吧。”李隆基淡淡的开口,低头抽了几份试卷,重新放了一下,最后他才平静抬头道:“元载文章不错,放在第三可惜了,提入第一吧。”
韦陟惊讶的抬头,但还是很快拱手道:“喏!”
……
韦谅站在大殿门口,右手按刀。
面色平静,但眼底震惊。
他一时有些难以相信自己听到的东西。
元载竟然成了天宝元年科举礼部试的第一名。
从原本的第三名,因为皇帝一句话,成了第一。
也就是今科状元。
在原本的历史上,元载甚至就连科举第三都没有拿到,现在虽然成了第一,但他首先得是第三。
韦谅突然有些明白了,是正月十五在平康坊,韦谅刻意让元载从头到尾目睹刺杀案的解决,给了他警示。
他的方法,是对的。
当然,还有皇帝。
皇帝在科举之后,对礼部排名的前十进行调整,是皇帝历来的权利,但对元载而言,未免有些幸运了。
元载从探花被提到状元,他未来的路将会好走很多。
韦谅尽力的平静,眼底却闪过一丝疑问。
皇帝为什么这么做,是因为元载是王忠嗣的女婿,所以将他提为状元?
这有些过分亲近了吧。
韦谅呼吸轻微,他尽力让自己冷静下来,随即他心底轻轻摇头。
不至于,不至于如此。
皇帝现在还是贤明的,即便是他对王忠嗣信任无比,也没有必要对元载这么做。
联想到刚才皇帝在意的东西,韦谅有些明白了过来。
元载虽然是王忠嗣的女婿,但他身上的标签,却是寒门子弟,皇帝将他放在第一名,加一个状元给寒门,本身就是在平衡世家与寒门子弟中举的比例问题。
皇帝啊,只要不涉及杨玉环,他就依旧是天下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