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破晓 (第1/2页)
江边那一夜的脆弱与重整旗鼓,像一道短暂的风暴,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更加清晰的目标和破釜沉舟的决心。谢艳玲没有接受林镇钦提出的、由林氏风投直接介入B轮融资的方案,她知道,那固然能解燃眉之急,却也可能让“心域”失去一部分独立性和谈判筹码。她需要的是“救命稻草”,但不是以放弃未来为代价。
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时搁置耗资巨大的“心域·灵眸”整机研发,集中所有剩余的资金和顶尖技术力量,全力攻克那个被卡脖子的核心传感器。她要先把这个“心脏”造出来,证明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再去谈未来。这意味着“心域”需要进入一段近乎“冬眠”的蛰伏期,收缩一切非核心业务,承受更大的市场质疑和内部压力。
她在公司内部召开了一次极其坦诚的全员会议,没有隐瞒目前的困境,也清晰地阐述了她的背水一战计划。
“……我知道,这个决定很艰难,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不安,甚至选择离开。”她站在会议室前方,目光扫过每一张或焦虑、或坚定、或迷茫的脸,“但我相信,只有掌握核心,才能拥有未来。如果我们现在为了活下去而妥协,那么‘心域’将永远只是一个组装厂,失去它的灵魂。愿意留下,和我一起啃下这块硬骨头的,我谢艳玲感激不尽,未来必不负诸位。如果想离开,我也完全理解,并会给予尽可能优厚的补偿。”
她的坦诚和破釜沉舟的勇气,感染了一部分核心骨干。技术团队的负责人第一个站起来:“谢总,我们跟你干!不就是个传感器吗?不信搞不定!”
陆续有人表态支持。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开。谢艳玲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她知道,经过这次淬炼,留下的,将是“心域”最宝贵的火种。
就在“心域”进入全面技术攻坚,资金链即将断裂的前夕,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
之前那位在科技峰会上被谢艳玲的技术宣言所震撼、来自硅谷的华裔顶尖科学家——李明宇教授,主动联系了她。李明宇教授的研究方向恰好与“心域”攻坚的传感器技术高度相关,他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的资料中,注意到了“心域”发布的、关于“非接触式情绪监测”的技术构想,并产生了浓厚兴趣。
经过几次深入的技术交流,李明宇教授对谢艳玲团队的思路和展现出的技术潜力极为赞赏。他不仅提出了几个关键的技术建议,更是动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心域”引荐了一家专注于早期硬科技投资的、风格极其低调但实力雄厚的美国基金——“基石资本”。“基石资本”的合伙人在与谢艳玲进行了一场长达五小时的、近乎拷问的技术对谈后,做出了投资决定。他们看重的,正是“心域”在技术上的前瞻性和谢艳玲本人那种不折不挠的创业者精神。
这笔及时雨般的融资,数额不算惊天动地,却精准地覆盖了“心域”未来一年的核心研发费用,而且投资条款异常干净,给予了谢艳玲极大的自主权。更重要的是,“基石资本”和李明宇教授的背书,如同给濒临窒息的患者输上了纯氧,极大地提振了团队士气和外界对“心域”技术路线的信心。
绝处逢生。谢艳玲握着签好的投资协议,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依旧车水马龙的城市,长长地、缓缓地吐出了一口积压已久的浊气。她知道,最危险的时刻暂时过去了,接下来,是一场与时间和技术难题的漫长赛跑。
与此同时,林镇钦那边的“墨韵斋”项目,也迎来了转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