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 章祸引 (第1/2页)
暮色四合,西北凉州县薛家村村口,一队南地茶商牵着骡车行至此处,欲寻人家借宿。
薛老大一家见商人骡车上载有粮袋,立刻带着兄弟子侄十余人抢先拦住去路。薛老大黝黑的脸上挤出热情笑容:“几位老哥远道辛苦!寒舍还算宽敞,若不嫌弃,就住我家吧!”
落在后头的村民见机会被抢,只得悻悻然坐回村口。
领头的商人拱手客气道:“多谢兄弟。敢问借宿一晚,用水柴火,需多少银钱?”
薛老大窘迫地低下头——若非家中断粮多日,他实难开这个口。他涨红了脸道:“去年遭了大旱,至今没缓过气,一大家子都揭不开锅了。诸位路上也瞧见了,山上野菜都寻不到了,再这么下去怕是要饿死人……我看诸位带着粮,能不能……给二斤粮食当借宿费?”
坐在村头的何老二眼珠一转,猫腰凑近末尾的商人,压低声音急切道:“大哥,我家也能住!我婆娘烧水做饭都利索,只要一斤粮就成!”
薛老大那十八九岁的侄儿一直盯着村里动静,防人抢客。见何老二鬼祟低语,又想到家中饿得瘦骨嶙峋、奄奄一息的堂弟,想到爷奶省下米汤也只够喂孙儿的惨状,顿时怒从心起,抄起扁担就要冲过去。
领头的商人忙拦住他:“都是乡亲,有话好说,莫动手!”
薛家大侄儿愤然指着何老二:“何老二!你不地道!我家先留住的客人,你凭啥来抢?”
何老二羞愧垂头,眼眶泛红:“我……我也不想……可家里一岁多的娃,连米汤都断了,野菜糊糊都咽不下……再没点粮食,怕是……”话未说完,声音已哽咽。
薛家大侄儿闻言,手中扁担不由垂下,面露不忍,正想开口说若自家得了粮分何家半碗米汤,却被薛老大一个严厉眼神制止。大侄儿环视一圈围观的村民,明白了大伯的顾虑——这口子一开,如何够分?
领头的商人面露难色:“住一晚要二斤粮,委实太多。如今粮店粟米已卖到三十八文一斤,我等行商也是挣个辛苦脚力钱。西北粮贵,我们自己也舍不得吃。”
薛老大也知自己狮子大开口,红着脸商量:“要不……一斤粮?”
“西北这趟,怕是再不敢来了。前些日子去辽东贩茶,粮铺里一斤玉米面才十五文!这趟西北之行,钱都填在买粮上了,别说挣钱,恐怕还要折本。”领头商人叹口气,“原想着朝廷去年拨了百万斤赈灾粮给西北,百姓总不至于饿肚子,这才敢来……”
另一商人闻言也叹息:“唉,你们竟已到了饿死人的地步?那赈灾粮……罢了!家中养着三岁以内婴孩的,抱孩子拿碗来,我们一家给半碗粮,权当积德行善了!”
话音刚落,村中老人感激涕零,纷纷跪下磕头谢恩。领头商人慌忙搀扶:“老人家,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里正闻讯赶来,以防争抢生乱。不到两盏茶功夫,家中有幼童的大人便抱着孩子,端着碗聚拢过来。
商人搬出半袋粮。里正眼尖,盯着粮袋上那刺目的户部印记,指着袋子厉声喝问:“你们这粮食,从何处得来?”
村民们疑惑地望向里正,有识字的村民看清袋上“赈灾”二字,顿时目眦欲裂,愤怒填膺。
一个面相憨厚的蒲姓商人犹豫道:“在粮店买的。当时买了几十袋,粮店伙计偷懒,有几袋没换袋子直接给了我们。我们见铺子外面卖的,都是把这种粮倒出来换自家粮铺袋子装的……听说那粮铺东家,是西北宋大将军夫人的表弟?好些大粮铺背后东家都是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