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找穴 (第2/2页)
“就是这儿!”老皮激动地低吼一声,烟袋锅子都差点掉了,“我之前就觉着这石头堆的别扭,像是后来故意挡上的。”
黄爷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凝重的表情。他用手仔细触摸那模糊的弧形轮廓,又用短镐轻轻磕了磕周围的土。“夯土层......虽然外面裹了泥,加了伪装,但里面是老的,瓷实。”他肯定地说,“老柴,打个小眼,看看深浅土色。”
老柴应了一声,从斌子背上卸下洛阳铲的杆子,一节一节接上。他选了个轮廓下方稍微凹陷的位置,站稳马步,双手握紧铲柄,腰部发力,开始下铲。
嗤——
铲头破开表层浮土,发出沉闷的声响。所有人都屏息看着。老柴的动作稳健而富有节奏,每下去一截,就往上提带一点土样出来。
开始的土层是杂色的浮土和风化岩屑,很快,带出来的土变成了颜色更纯、更细腻的夯土。
老柴停下来,捏起一点夯土仔细看,又闻了闻:“是老夯,没错。硬度极大,掺了东西。”
“继续。”黄爷沉声道。
老柴继续下铲。接长了三四节杆子,深度已经下去七八米了。带上的土依旧是致密的夯土,颜色越来越深。突然,老柴下铲的手一顿,感觉铲头碰到了异常坚硬的东西,发出了“铿”一声轻响,像是磕到了石头。他尝试着左右拧动铲柄,但下面纹丝不动。
“碰到石板或者铁壁了?”泥鳅凑过来问。
老柴摇摇头,慢慢抽出铲子。这一次,带上来的一点土样颜色截然不同。那是一种暗沉沉、带着点金属光泽的青黑色泥土,粘性很大,里面同样混杂着那些闪烁的细微金屑,而且,那股类似朱砂又混合矿物的辛辣气味更加明显,甚至隐隐透着一丝难以形容的、陈腐的腥气。
“丹砂泥!见到丹砂泥了!”老范激动的声音都变了调,差点把眼镜甩出去。“没错!就是这里!”
丹砂泥,就是混合着朱砂(硫化汞)的矿物泥。
古人信奉长生,王侯将相、达官贵族们往往会搜罗天下能人异士帮忙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而这些丹药里面通常就含有大量的硫化汞,他们死后,这些丹药丹炉被带到地下,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这片区域的硫化物含量超标。
事实上,他们苦苦追寻的不死药,到头来反而成了见血封喉的催命符。
(譬如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二年服用金石丹,贞观二十三年就驾崩;唐宪宗李纯,于元和十五年服用金仙丹,当场身死;明光宗朱常洛,因服用不死药,在位仅一个月就驾崩;诗仙李太白同样是被仙丹摧残的一位名人......)
黄爷接过那点青黑色的泥,用力一捏,泥团很有韧性。他眼神亮得吓人,旋即问道:“深度?”
“八米五左右。”老柴估摸了一下杆子长度。
“八米五......外面还有这么厚的夯土层和伪装坡......”黄爷计算着,“这入口埋得够深,也够刁。不是直上直下,是斜着掏进山体的,怪不得找不到封土堆。”
找到了!虽然还没见到墓门,但确定了入口的大致位置和深度,而且带上了关键的“丹砂泥”样本,证明下面的的确确有硬货。所有人都松了口气,脸上露出兴奋的神色。连哑巴那石刻般的脸上,肌肉似乎也松动了一下。
“妈的,总算没白跑!”斌子咧嘴笑,用力拍了我一下。我也跟着傻笑,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但黄爷很快冷静下来:“位置是找到了,但这入口埋得深,又是斜的,上面还压着伪装的土坡和石头,打洞下去动静小不了,耗时也长。容易暴露。”他看向老皮:“这地方,白天能干吗?”
老皮摇头:“悬。这山梁看着偏,但隔两道沟,那边有个村子,偶尔会有放羊的过来。白天动静大,肯定招人。”
“只能晚上干。”黄爷果断决定,“老皮,哑巴,辛苦你们继续在这盯着,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发信号。其他人,先撤回窝棚,养精蓄锐,家伙事再检查一遍。天一黑,就来干活!”
我们留下老皮和哑巴做暗哨,其余人沿着原路,小心翼翼地撤回那个隐蔽的窝棚。
回去的路似乎轻快了不少,但依旧不敢大意。一路上,黄爷和老柴、老范低声商议着晚上打洞的方案,用什么工具,从哪个角度下手,如何散土等等。
回到窝棚,已是下午。
简单吃了点东西,大家都抓紧时间休息。窝棚里挤不下,斌子和泥鳅靠在棚外背风处打盹。老范靠着土坯墙,很快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老柴默默擦拭保养着他的工具,那把短柄地质锤被他磨得锃亮。
三娘拿出水壶,倒出一点珍贵的水,打湿手帕,递给我:“擦把脸,都是土。”
我愣了一下,接过来,胡乱在脸上抹了几把,冰凉的湿意让人精神一振。
手帕上带着淡淡的皂角香。
“谢谢三娘。”
她没说话,拿回手帕,自己也擦了擦。
我靠在墙上,看着窝棚外被风吹得不断晃动的枯草,心里既期待又紧张。晚上,就要真正对这神秘的大墓动手了。
金屑,丹砂泥,八米五的深度,斜着掏进山体的墓道......这一切都预示着下面的不寻常。
我不知道等着我们的到底是什么,但知道,从踏上这黄土高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我摸了摸怀里那用布包好的“成双成对钱”和那沓“大团结”,又看了看旁边闭目养神的黄爷,还有擦拭工具的老柴,打盹的斌子,以及坐在门口、望着外面出神的三娘。
这个临时拼凑起来的、各怀心思的队伍,就要去撬开一个沉睡两千年的秘密。
成败,生死,或许就在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