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二十九章 发展永无止境,挑战无处不在 (第1/2页)
他看着吴浩,语气中带着期许:“武器装备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既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也深刻影响着战争的形态和国家的安全策略。你们现在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在研发几个新产品,更是在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国防安全,搭建一个坚实的技术平台。”
张副总也站起身,目光如炬:“周院士说得对。未来的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是技术与思想的较量。我们不仅要让武器装备‘硬’起来,还要让作战思想‘活’起来,让国防体系‘强’起来。
今天看到的这些技术,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挑战也无处不在。”
他转向吴浩和他的团队:“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这种创新的劲头,把技术做深、做透,真正做到自主可控。军队也会积极配合,提供更多的实战场景,让这些技术在战场上得到检验和完善。只有军地协同,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吴浩站起身,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深深鞠了一躬:“请各位领导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期望。创新之路没有终点,我们会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些技术打磨好、应用好,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夜色渐浓,会议室里的灯光却愈发显得明亮,仿佛要穿透戈壁的沉沉夜幕。墙上的时钟悄然滑过九点,讨论的热度却丝毫未减,像炉中持续燃烧的炭火,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周院士端起茶杯,温热的水汽模糊了镜片,他轻轻吹了吹浮沫,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投影幕上那些跳动的技术参数。“小吴,刚才聊了不少具体技术,也畅想了未来装备,”他放下茶杯,语气带着学者特有的严谨,“但技术发展总有其内在规律。你觉得,未来十年,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主线会是什么?是沿着现有路径持续优化,还是会出现根本性的‘范式转移’?”
这个问题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切技术发展的内核。吴浩沉吟片刻,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仿佛在梳理一团纷乱的线路。“周院士,我认为会是‘双线并行’,既有‘量变积累’,也有‘质变突破’。”
他走到幕前,调出一张技术演进曲线图:“您看这条蓝线,代表现有装备的迭代。比如电磁炮,从30兆瓦到50兆瓦,射程从百公里到数百公里,精度从米级到分米级,这是持续优化,是‘线性进步’。我们现在的脉冲储能技术,已经能支撑30兆瓦发射,但正在攻关的超导储能模块,未来可能让瞬时功率突破100兆瓦——这依然是电磁炮,但威力和射程会发生质的飞跃。”
“而这条红线,”吴浩指向另一条陡然上扬的曲线,“是可能出现的‘范式转移’。比如,当储能密度达到1000Wh/kg,固态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突破2000Wh/L,现在的装甲车辆可能会被‘电磁装甲’取代——不再靠厚重钢板防御,而是靠瞬时强电磁场偏转来袭弹药。这就不是优化现有坦克,而是重新定义装甲作战平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