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三百三十八章 改变能源领域的火花 (第1/2页)
“从数据来看,最先受益的应该是能源领域。”可可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现在的输电线路损耗率在5%到8%之间,如果用室温超导材料,损耗率能降到0.1%以下,每年能节省上千亿度电。还有核聚变反应堆,超导磁体的成本能降低三分之二,说不定十年内就能实现商业化运行。”
“我倒觉得最先改变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吴浩走到真空镀膜机前,看着里面慢慢生长的薄膜,“以后家里的电器不用再担心发热问题,手机充电一分钟就能用一周,甚至连医院的核磁共振仪,都能做得像笔记本电脑那么小,搬到社区医院里去。”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外婆因为重病需要做核磁共振,每次都要坐两个小时的车去市里的大医院,排队要排大半天。那时他就想,要是能把这么大的机器变小就好了,后来他考上大学,选择了材料专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想法。现在他有能力去实现这个愿望了,所以不管是作为企业家,还是作为科学家,他都不能放弃。
“薄膜生长完成,正在冷却至室温。”可可的提示音响起,真空镀膜机的舱门缓缓打开,机械臂小心翼翼地将样品取出来,放在载物台上,“接下来进行电阻测试吗?”
“等五分钟再测,让样品温度稳定下来。”吴浩走到样品前,仔细观察着。薄膜是淡紫色的,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看起来就像一块薄薄的宝石。他想起之前失败的那些样品,有的一压就碎,有的根本没有超导信号,还有一次因为氢气泄漏,差点把实验室的窗户炸碎。那时候很多人劝他放弃,说室温超导是天方夜谭,连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都认为至少要五十年才能实现,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先生,有个异常情况。”可可的声音突然变得严肃起来,“样品的表面温度出现了0.5K的波动,不是环境温度导致的,像是样品内部在释放能量。”
吴浩立刻回到操作台前,屏幕上的温度曲线果然在小幅度波动。“启动实时电阻监测,同时用红外相机拍摄样品表面温度分布。”他的语速快了起来,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操作着,“如果电阻出现骤降,立刻记录下当时的温度和压力。”
“电阻开始下降了!”可可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当前温度287K,电阻值0.001Ω,还在下降!”
吴浩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287K就是14℃,已经接近室温了。如果这次能稳定在这个温度下实现零电阻,那就意味着他们真的突破了室温超导的难关。
“温度保持在287K,电阻值稳定在0Ω,已经持续一分钟了!”可可的声音里充满了兴奋,“先生,我们成功了!”
实验室里的机械臂像是在庆祝一样,轻轻挥舞了一下。吴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靠在椅背上,感觉眼眶有些发热。
“可可,把实验数据保存好。”他拿起桌上已经凉了的咖啡,喝了一口,“另外,通知研发团队,明天上午九点开会,我们要开始准备室温超导材料的量产实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