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从知否开始当文圣 > 第五百四十六章 争议

第五百四十六章 争议

第五百四十六章 争议 (第1/2页)

……
  
  阅卷在文华殿旁的偏殿内进行,气氛肃穆而凝重。
  
  香炉里上好的沉水香静静燃烧,青烟笔直,却驱不散空气中弥漫的无形硝烟。
  
  八位读卷官,主要是四位阁老及几位资深的翰林学士,需从数百份弥封的试卷中,初步筛选出文理通达、见解不凡者,再细细比较,反复斟酌,评定高下。
  
  这一整日,殿内多是沉默,只闻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就某份卷子内容发出的低语,仿佛一群老练的猎手在评估着猎物。
  
  期间,并非没有其他优秀的卷子。
  
  例如,有一份卷子另辟蹊径,重点论述了如何利用江河地理、改善漕运以保障边境后勤,虽在宏观战略上稍逊,但于实务层面颇有见地,得到了钱牧之的赞赏,他捻着胡须微微点头,觉得此子懂得“钱粮乃命脉”的道理,是个干实务的料子。
  
  另一份则大力主张“屯田实边”,提出了一套详细的军屯、民屯方案,认为这才是长久固边之道,也引起了几位阁老的低声讨论,觉得此策虽缓,却也不失为夯实根基之一法。
  
  然而,最引人注目、也引发最多讨论的,仍是那几份无论文采、见识还是气度都最为出色的卷子。
  
  当初步筛选完成,八位读卷官将各自认为最优的卷子拿出,共同品评,商议前十名次,尤其是前三甲序位时,那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潜流便开始汹涌。争议,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关于那份策略稳健周全、字迹风骨内含与那份主张锐意进取、文风雄健磅礴的卷子的排名,成为了焦点。
  
  尽管卷子弥封,但在座的都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狐狸,对于几位声名在外的种子选手的文风、观点倾向早已心中有数,此刻不过是心照不宣地进行着一场关乎未来朝局走向的博弈。
  
  兵部尚书兼内阁次辅沈端,性子向来如烈火烹油,此刻情绪更是有些激动。
  
  他“啪”地一声,将手中那份主张北伐的卷子拍在桌上,震得茶盏都晃了晃,坚持认为此卷“忠义奋发,锐意进取,最能体现国朝气象,提振军民士气,当为第一!”
  
  说起来,朝中的武勋集团,以英国公张镛为真正的军方领袖。
  
  但英国公常年镇守北境,威慑凉国,等闲不回京城,在朝堂的具体事务上,尤其是这种需要即时表态的场合,他的影响力需要通过代言人来体现。
  
  而沈端,这位兵部尚书,便是武勋集团在朝中的重要喉舌之一,尤其代表着那些渴望通过军功晋升的中下层武将以及部分急于证明自身价值、恢复先祖荣光的勋贵家族。
  
  英国公本人,历经风浪,深知兵者凶器,其实内心对于轻易开启大规模战端是持谨慎态度的。
  
  但奈何,武勋集团的整体氛围是求战的!
  
  徐国公一系,作为英国公的世交盟友,态度相对稳健,但同样希望有机会在战场上巩固地位,而靖国公一系,作为后起之秀,更是迫切需要战功来提升自身在勋贵中的话语权。
  
  这两派在“对北凉用兵”这一点上,罕见地达成了共识。
  
  这就使得作为他们在朝中代表的沈端,必须旗帜鲜明地为主战派摇旗呐喊,否则无法向背后的金主和支持者们交代,他甚至能想象得到,若是此时退缩,下朝后会被那帮丘吉如何埋怨“沈尚书在阁老们面前怎地如此软蛋!”
  
  故而,沈端环视众人,声音洪亮,带着武将特有的、不加掩饰的直率,目光尤其在韩章和钱牧之脸上扫过,仿佛在质问他们是否忘了边关烽火。
  
  “如今北疆不宁,凉贼屡犯边关,烧杀抢掠!正需此等锐气激励人心,震慑宵小!若点选那些过于保守、四平八稳、只知道‘待天时’、‘蓄国力’的空论为魁首,岂不让边关浴血、枕戈待旦的将士们心寒?”
  
  他越说越激动,甚至站了起来,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腰间并不存在的佩剑位置,仿佛下一刻就要请缨出征:“又如何体现陛下雪耻之决心?难道先帝之耻,我等为臣子的,就能忘了吗?!”
  
  最后一句,已是带着几分质问和悲愤的语气,脸色因激动而泛红,这情绪半是真性情,半是表演给特定对象看的。
  
  首辅韩章则依旧稳如泰山地坐在主位,持重地摇了摇头,花白的眉毛下,眼神锐利如鹰,仿佛能看穿沈端激昂言辞下的利益考量。
  
  “沈相,稍安勿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