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覆秦从计划开始 > 第五百三十五章大秦的第一次国考

第五百三十五章大秦的第一次国考

第五百三十五章大秦的第一次国考 (第1/2页)

大秦开年之后,除了扶苏即将远赴美洲的事,还有就是大秦的第一次科举。
  
  因为大秦学宫的成立,大秦的士子,比预计的多了不少。
  
  而考试的范围,大部分都是赵昆制定的九科内容。
  
  但考试范围,却是结合了大秦现在的实际情况定的。
  
  比如新部门之一的建工部,墨家,公输家之类的学派出身,这是必须的吧?
  
  外行指导内行的话,事情还怎么推进?
  
  在制定学业科目的时候,赵昆跟嬴政和扶苏都有谈论,所以决议会上的考试内容,也是一项项挨个讨论。
  
  赵昆的想法,给了正在为科举出题而抓耳挠腮的博士宫大佬们,提供了思路。
  
  科举框架很快就出炉了。
  
  赵昆想要的,其实是类似于后世的文理分家。
  
  百家学问,作为华夏文明的精华,自然都能够锻炼学子的思维模式。
  
  但是,侧重点却又有不尽相同。
  
  儒家重礼仪德行,可以为主管教育以及礼仪、官员任命的部门提供人才。
  
  法家自然不必多说,肯定是法部人才的主要来源地。
  
  而其名家,毫无意外,可以主管对外交涉等职权。
  
  其他学问,都各有用途。
  
  不要看儒法两家,似乎只会动嘴皮子,没什么卵用。
  
  但是,能够成为华夏之地排名前二的大学派,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据说两家可以入主的部门长官,在本职之外,全部被授以“天官”的称谓。
  
  职权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在决议会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新的朝堂机构,逐渐出炉。
  
  而科举根据决议会传出的消息,也在不断调整。
  
  最后,当赵昆看到百家大佬们提供的整个流程的时候,不由得目瞪口呆。
  
  大佬们商定的结果,便是分科考试!
  
  儒法两家,出一些基础题目,作为基础分。
  
  这份试卷,是所有士子通用的。
  
  另外,还有一项专科试卷,便是由其他专业对口的出。
  
  而为了配合这次科举,他们要求朝堂提供各种心机构的空闲职位。
  
  赵昆无言以对。
  
  这特么哪里是科举考试,这分明就是后世的公考啊!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考试模式,还真的挺适合大秦如今的环境的。
  
  不知不觉之中,时间便来到了春分之日的前一天。
  
  嬴政下令,这一天中,整个咸阳戒严,禁市。
  
  所有提供食宿的商家一律免费,只为来自全国的士子提供服务。
  
  当然,这些费用,全部都由各个郡县承担。
  
  夜晚,整个咸阳灯火通明,却寂静无声。
  
  有史以来,第一次科举取士。
  
  面对这种机会,所有士子都严阵以待。
  
  自然没有后世那种大考之前狂欢的恶习。
  
  即便是走在路上,都能够看到手中举着书卷临阵磨枪的士子们。
  
  这一夜,无数士子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彻夜难眠。
  
  次日,天光刚刚放亮,便有无数士子从咸阳城各个角落,朝考场汇聚而去。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科举取士的针对性极强,所以考场分散在咸阳各地,主要是各个衙门的大堂。
  
  士子们走在路上,一个个面色严峻,丝毫没有交谈的欲望。
  
  因为时间紧迫,这次科举,其实压根没有后世的那些繁文缛节。
  
  整个考试持续两天。
  
  第一天是文试,分上下两场。
  
  上午考的是儒法两家的大佬们出的基础卷,下午考的则是士子本业的专业内容。
  
  第二天,考验的则是士子们应对问题的时候的机变能力。
  
  比如说,第二天法家的试卷,主要是给一些具体的案例,让考生们将自己代入断案人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最变态的是儒家,各种伦理问题,层出不穷。
  
  赵昆提前看过儒家试卷,被各种条条框框,搞得头昏脑涨。
  
  有一说一,赵昆虽然被称作生而知之,学贯古今。
  
  但是对于儒家的那一套,至今都没有过深入了解。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儒家的学问,对于朝堂的稳固来说,极其有用。
  
  起码目前来看,对于学童的教育,选儒家是最合适的。
  
  很快,士子们在维持秩序的小吏的监管下,有序进入考场。
  
  符合条件的数万士子,同时考试,居然没有查出一例夹带等事。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期人们极为朴实,士子们的花花肠子还没有那么多。
  
  最重要的是,这毕竟是第一次科举,没有陈例,就算有心作弊,也无处下手。
  
  士子们入场,顿时咸阳陷入一片寂静之中......
  
  此时,不要说是咸阳百姓,便是整个关中的百姓,都翘首以盼。
  
  如今,义务教育推行全国。
  
  读书在大秦已经不是一件稀罕事儿,不读书,才奇怪。
  
  通过考试就能做官,给所有百姓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这次科举,说是举国关注,都不夸张。
  
  普通百姓关心的是,朝堂到底能不能实现他们的承诺,是不是科举选拔出来的人,真的能做官。
  
  至于各级官吏,关心的则是自己本地的士子,在这次科举之中表现如何。
  
  毕竟,赵昆有言,前几次科举不以地域论处,一视同仁。
  
  只要排名靠前,均可以录取。
  
  但是,毕竟各地的教育水平不一,时间长了,自然教育强的地方,名额会远超教育相对落后的地方。
  
  这也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
  
  因此,前几次科举之后,朝堂会根据各地士子的录取比例,综合考量,划定名额。
  
  这项政策,虽然是偏向教育暂时落后的地方。
  
  但是,最关心的,却是那些教育实力强悍的郡县。
  
  毕竟这关系到他们治下之地日后能够分到几个名额。
  
  这些东西,肯定是日后政绩考核之中的一个大项。
  
  如今二师登基在即,眼看着就要大干一场。
  
  谁想在这个时候给他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另外,商户们,也对这次科举极为关注。
  
  他们的关注点,却又有不同。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野蛮生长,可以说,整个大秦,没有谁比这些商户们更懂得,知识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和朝堂抢人,他们自然是不敢的。
  
  但是,但凡考试,总归有个排名先后吧?
  
  有些人实力很强,但是运气不好,差一点上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