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总结归纳 (第1/2页)
硕大的宣室殿,落针可闻。
殿室内,灯台整齐排列,烛光摇曳。
宫人们宛如雕塑,一动不动的立在不起眼的角落。
御榻旁,宦者令葵五本能弓着腰,垂着眸,似是随时都要睡着,实则却是竖着耳朵,随时等候刘荣的差遣。
而在御榻之上,天子刘荣慵懒斜躺,眉头微皱。
目光则投向身前御案上,那一卷卷或陈或新,或深色、或浅色,且写满字的纸张。
——掰着指头算下来,刘荣继承汉家的皇位,也已有五年。
若是把先帝后三年,刘荣太子监国的时间也算上,那就是八年。
八年,在后世,便大概是一国元首的两个连续两个任期。
只要不是太拉胯,八年时间、两个任期,也总能做出些成绩,来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定下主调,并盖棺定论。
说的再直白些,就是在后世,八年时间,就是大多数国家的元首,能以‘元首’身份做事儿的时间间隔。
一国元首的功绩,就需要靠这八年做出来——至少是埋下种子,并初见成效。
在刘荣所身处的当今汉室,皇帝,自然不是四年一任期,最多两个任期的选举制,而是终老任上的终身制。
但这也丝毫不影响刘荣,以这八年、两个任期的时间间隔为一个阶段,来做过往八年的工作总结。
当然,并不是正式的、政治性质的工作总结,而是刘荣自己私下总结一下得失,做得好的方面继续坚持,做的不好的方面,则及时调整。
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总归是好的。
只是不总结还好,这一总结,就难免让刘荣有些飘飘然。
——过去这些年,尤其是继承皇位后的这些年,刘荣从来都不敢说,更不敢想自己的成就,能达到太宗孝文皇帝的高度。
充其量,也就是继先孝景皇帝遗志,萧规曹随,以太宗、孝景两代先帝打下的基础,顺着他们指明的大方向,稳步推动汉家已有的政策和制度。
至于成就——刘荣嘴上会谦虚的说:别说太宗皇帝了,就连先帝的成就,朕都还有不小的距离才能追上;
暗地里,刘荣心里也只是认为:自己的成就,大约与先孝景皇帝不相上下,距离太宗皇帝,则还差个十几二十年的励精图治。
而在今日,刘荣看似心血来潮,实则却早有计划的工作总结后,刘荣却惊讶的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居然在掌握汉家大权后,做了这么多的事。
既然是总结,而且是总结过往八年的工作,那自然是要一年一年来。
——第一年,也就是先帝四年,刘荣太子监国,开始从先帝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接受汉家大权的头一年。
那一年,刘荣借着监国前,以宿麦填补粮食市场缺口,顺势消灭关中粮商群体的惯性,开始推动粮食官营。
原本只属于突发事件的粮价不稳,也被刘荣借题发挥,转变为了汉家的粮食市场,从原先的市场经济,转向国营垄断、宏观调控经济的契机。
在那之前,朝堂内外对刘荣主持粮价平抑一事的预期,也就是在平抑粮价成功,一切恢复原样,或平抑粮价失败,迫使先帝出手之间。
最好的结果,就是粮价得以平抑,粮价恢复往常,然后大家就当什么都没发生;
最差的结果,是刘荣瞎折腾一通,最后粮价还是不断攀升,逼得先帝出手收拾残局。
而后,仍旧是粮价恢复往常,大家也还是当什么都没发生,只是暗地里记刘荣一笔‘办事不靠谱’。
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那次平抑粮价,刘荣非但解决的‘粮价鼎沸’这个具体的事,还顺势解决了造成粮价鼎沸的人!
关中粮商群体,自那以后彻底绝迹。
原本靠操控粮价牟利的功侯贵戚,挨板子的挨板子,吃瓜落的吃瓜落。
虽然当时,并没有几家功侯,因粮价鼎沸而被清算;
但回顾过往这八年,就不难发现:当年,参与哄抬粮价一事的功侯贵戚,居然在不知不觉间,以各种合理合法,让人根本挑不出毛病——甚至感觉不到异常的方式,消失在了汉家的贵族群体当中。
除国的除国,绝嗣的绝嗣,流放的流放,下狱的下狱。
偏偏还让人挑不出毛病!
只能说,老刘家的天子记仇,真不是空穴来风。
而刘荣‘秋后算账’时的手腕,无疑也比粗暴的先帝要高明许多,颇得太宗皇帝‘杀人不沾血’的风范。
粮商群体被消灭,背后充当保护伞的功侯贵戚也被清算,空出来的粮食市场,也并没有被刘荣放任不管。
——就在当年,少府借‘平抑粮价’一事开仓放粮,并顺势设立了原本闲置的治粟都尉一职。
再后来,太仓成为治粟都尉的‘平价粮’专用粮仓,官方无限期、无限量,日常性出售平价粮,也就此成为了汉家的常态。
再再后来,治粟都尉被并入新设的主爵都尉,并成为主爵都尉官营的几大大宗商品:盐、铁、粮三者之一的主要负责部门。
这便是执掌汉家大权后的第一年,刘荣所做出来的第一项成绩,同时也是政治生涯中的第一个成就。
——粮食官营。
——让汉家的粮食价格,从此成为布匹般,近乎不可动摇的恒价生存物资。
在过去,刘荣只当自己这个成就,可以让底层民众的生活更稳定,让农民具备基本的抗风险能力,或者说是降低农民所可能遭遇的风险;
但细想一番,刘荣却发现:这看似没重要到那个程度的举动,实则却是在无形间,为汉家续了至少几十年国运!
试想一下;
华夏封建社会时期的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是‘活不下去’四个大字。
那为何活不下去?
是有人拿刀架在民众脖子上,动不动就挥刀砍人?
还是没房子住,流落街头而死,亦或是没衣服穿被冻死、被羞死?
都不是。
——在封建时代,唯一能让底层民众,得出‘没有活路,活不下去’这一结论的原因,是没的吃,要被饿死了。
只要还有一口吃的,只要还有‘饿不死’的可能,对封建时代的底层民众而言,就等于有活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