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嘉赏 (第2/2页)
心随意转,笔随意落,刘璋将他对邺城攻克后的一些措施和处置,提笔写在了一张白纸上——蔡侯造纸,多是为黄纸,而刘璋着人对造纸术进行了改造,现在却是可以得到白纸用于书写。
笔尖移动,未及多时,刘璋写好了一封文书,稍待墨迹干透,他将文书放入文件袋中,而后交给了唤上来的书佐,让书佐将这封文书星夜发往邺城,交付到黄权手上。
当刘璋放下纸笔时,夜已深了,本该高枕而眠的他,此刻却是没有多大的睡意,他举步踏出营帐,向着星夜眺望而去,但见钩月悬空,星辰漫天,一副绝伦的夜色映入他的眼帘。
星汉灿烂,无以复加。
刘璋欣赏着夜空,这一幕没有被工业污染过的夜空,纯天然原始的夜空,他的心潮逐渐澎湃起来,心绪跟着欢快万分。
邺城作为河北的政治军事中心,而今落入了他的手中,这意味着,他离天下一统已经不远了,或许再往前走上几步,就可以达成他的目标-——一统天下,澄清寰宇。
毕竟邺城攻克,袁谭和袁尚就算能在河北地方上掀起一二风波,可到底不过是苟延残喘,垂死挣扎,就如历史上曹操拿下了邺城,袁谭和袁尚就不成气候,只待曹操一一格杀而已。
数载辛苦,而今终有回报,刘璋心下畅快万分。
不一日,刘璋提笔写下的回执文书,递到了黄权的案几上,黄权在阅完这封文书后,他先是招来了苏由的家小和张南等人,向他们宣读了刘璋对他们弃暗投明的嘉赏。
苏由的长子听到食邑三百户的封赏,他连忙拜伏于地,向黄权致意感谢,同时表露出为秦王效命的忠义之言。
作为苏由的长子,知晓父亲苏由暗通秦军,事发前为田丰加害,本以为没有什么功劳的情况下,或许得不到秦王厚重的赏赐,只是作为苏由的家小,能得到一些物质上的补偿。
可是让苏由的长子没想到的是,秦王没有忘记他父亲的功劳,且极为大方的给予了他三百户的食邑,如此厚重的赏赐,让苏由的长子心中只存一个念头,那就是为秦王效死。
同时苏由的长子在心中感谢起了他九泉下的父亲,若不是他父亲苏由做出如此的明智之举,他何以得到三百户的食邑,这也是如今开怀的苏由长子,心中最为惋惜的一点,眼下得到三百户食邑的苏氏称得上发达了,可他的父亲苏由却是没有机会看到这一幕。
比之心情复杂的苏由长子,降将张南心中唯有无尽的欢喜,面上更是喜不自禁的露出笑颜,食邑六百户的报答,却是不枉他背叛袁氏,背上不忠不义的名头,秦王确乎出手大方。
“南谢过秦王。”张南向着宣读刘璋令旨的黄权致谢道。
对苏由的家小和张南宣读嘉赏后,黄权交言几句后挥退了二人,接着黄权寻来荀谌、崔琰等袁氏幕府重臣,向这些人宣读了秦王征召他们前往长安的命令,而这些人即是有心归降,自然无有二话,应下了刘璋的令旨。
接着就是迁徙魏公府的人员以及袁氏的死忠臣属,黄权召集大众,宣读了刘璋的旨意,同时表明刘璋的态度,倘若无有过错,则魏公府的人员和袁氏的死忠臣属,皆可得全也,不必去忧心自家的性命。
而后,在建安八年六月中旬的时候,邺城发出了多批次的人马,这些人中包含魏公府的人员和袁氏的死忠臣属,他们将在秦军的护卫及看管下,迁徙到关中居住,离开他们所熟悉的邺城。
……
河间国。
袁尚一行残兵万余,经巨鹿郡、安平国一路北上,来到了河间国。
当抵达了河间国,得到了郡守和郡将的共同出迎,而后被迎入河间国的郡治后,袁尚心下稍稍松了一口气,同时紧绷着的心弦也为之舒展开来。
领着万余残兵行军,袁尚每每担心为秦军追赶上,而后秦军轻骑掩杀、步卒冲杀,使他连手头上的这万余残兵都折损殆尽,成为了孤家寡人,再无复兴袁氏的希望。
而今抵达了河间国,同时得到了来自幽州刺史审配的效忠-——审配虽是因为邺城城陷,举族为秦军所获,唯有他身在幽州任职,没有落到秦军的手中,这等不幸的境遇下,他依旧向袁尚表达了忠诚,难能可贵的忠诚。
同样境遇的还有沮授,沮授二子都陷在邺城中,但沮授依旧追随在袁尚左右,对袁尚是至死不渝的忠诚。
有着田丰、沮授、审配,以及张郃、高览等将的誓死效忠追随,袁尚虽然因为邺城城陷,以及故豫州刺史阴夔、都督将军马延、射声校尉郭昭等人的反叛,落得残兵万余,士气不振的地步,但他仍旧没有完全丧志,他还心存斗志,念着光复袁氏的河北。
入居河间国的郡治,袁尚在睡了一个好觉后,一个很久不得的长觉,接着他就招来一众文武,商讨起了接下来应当如何行事。
会议照着之前田丰的建言延续,一众谋臣认为,当下邺城丢失,邺兵散尽,需要立即和袁谭讲和,兄弟间和睦在一处,兵力也汇在一处,而后向邺城发起攻伐,夺回邺城,攻取上党,使得河北重归袁氏掌控。
袁尚从善如流,虽是他和袁谭不对付,但眼下对于袁氏来说,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和袁谭之间万不能有什么内耗的行为,而是要将袁氏的兵力,一点一滴的都用在攻取邺城上。
是故,袁尚提笔写下了一封文书,他言辞恳切,态度卑下,向袁谭请求罢兵修好,即是看在同为兄弟的份上,也是念在先君袁绍临终对二人的期盼-——当兄弟和睦,万不可自相攻伐。
落笔之后,袁尚遣人向平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