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九章 开蒙恩师 (第2/2页)
回忆当年,曾与官家共事过的朝臣,似乎没有一个被亏待的,种建中宗泽这些武将居然都被封了爵位。
众人只恨自己当初没这么好的运气,谁能想到当年那位戍边的宗亲子弟,竟是一条真龙呢。
三万禁军将士已全部离开了大营,呼啸凛冽的寒风里,只见远处的队伍已消失在道路的尽头,此刻只依稀可见飘扬的旌旗在风雪中摇曳,直至与漫天的风雪融成一片。
许将凝视着远处已看不见的王师队伍,忍不住叹道:“这天气,实在不是开战的好时机。”
赵孝骞也叹道:“朕也想过不如等到开春再启战,可是战机稍纵即逝,辽国已经动了手,我大宋若因天气原因而贻误,待西夏被辽国完全吞下,再想分一杯羹就更麻烦了。”
“只好委屈将士们忍耐一下,朝廷的后勤方面也会源源不断地供给将士们饱暖。”
赵孝骞的脑海里不由冒出“棉花”这种作物。
其实如今的大宋已经有种植棉花了,不过棉花这东西仍然是稀罕物,种植面积很少,而且棉花这东西在市面上几乎是奢侈品的价格,只有王公权贵才消费得起。
幸好棉花这种作物容易普及,它本身耐旱耐高温,也不占良田,只要朝廷对这方面提供政策倾斜,过不了几年,棉花就将成为普通百姓也能消费得起的好东西。
那时将士们出征作战,也就不必忍受天寒地冻了,对宋军的战斗力也是极大的加成。
至于将来选取何处大面积种植棉花,赵孝骞也有了主意。
西夏国的南面邻国,名叫“黄头回纥”,也是曾经的西域,后世的新疆,将来灭了西夏和辽国后,这些周边的邻国也是要统一的,那块地盘简直是种植棉花的天选之地。
站在茫茫风雪中,赵孝骞再次眺望远处已消失不见的大宋王师将士,悠悠地道:“走吧,将士们即将奔赴前线,浴血杀敌,咱们君臣也要做好后勤,让将士们吃饱穿暖。”
…………
大宋应天府,辖下虞城县。
虞城县辖下计七十余村,其中一村名曰“治平村”。
京畿东路巡察使刘泽宁,此刻便在这座村庄之外。
从汴京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应天府,刘泽宁并未按官场规矩进应天府拜会留守和诸官,而是半途改道,直奔虞城县而去。
这个决定其实是在出京的马车上临时做出的,而且选择虞城县的行程,也是刘泽宁随机的决定。
作为监察府官员,刘泽宁深知官场之弊。
若是让本地官员陪同,那么无论他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不真实,那只是本地官员想让他看到的。
刘泽宁身负皇恩和使命,同时也是个品行正直的官员,当然不可能提前让本地官员知道他的去向。
唯有自己随机选择的地方,才能接触真实的民情,了解官府的真实做派。
所以刘泽宁选择了半途改道,虞城县是他随机决定的地方,虞城县辖下的治平村,同样也是他随机决定的地方。
这种神出鬼没的作风,对监察府官员来说或许很正常,但对应天府官员来说,刘泽宁的举动都快把他们逼疯了。
刘泽宁临时改道的消息传到应天府,所有的官员都忙碌起来。
他们忙着盖盖子,忙着遮掩,收拾善后。
整个应天府官场都充斥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凝重,焦虑,甚至是肃杀的气氛。
此时此刻,刘泽宁站在治平村的一片良田外,眯眼观察着空旷的田野里,一堆堆秸秆在白雪皑皑的土地上燃烧,袅袅白烟扶摇而上,随即被寒风吹散。
一名老农站在他身侧,一脸的局促不安。
老农也是倒霉,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他不过是出门走走,结果就遇到了刘泽宁一行人,被他叫住问话。
从衣着打扮上,老农看得出刘泽宁必然是贵人,别的不说,只看他身后近百名一言不发,神情冷峻的汉子,就知道刘泽宁身份不凡,跟他这个刨了一辈子地的农民绝不是同一个阶层。
刘泽宁的态度很温和,脸上带着彬彬有礼的微笑,问话时甚至还握着老农粗糙干枯的手,一点也不见嫌弃的表情。
“老丈是说,这治平村的土地全部都是一家所有?”刘泽宁有点惊讶,不死心地重复问了一句:“全部?”
老农一脸愁苦,叹了口气:“全部,整个村子都是地主家的佃户,咱全村都帮他家种地呢,每年交上田租后,能剩一两百斤粮食就算风调雨顺了。”
刘泽宁不动声色地问道:“您一家四口人,若是只剩一两百斤粮,怕是养不活家人吧?”
老农叹道:“家里老人少吃点,干活的儿子多吃点,我等老朽无用,平日进山挖点野菜,采点山蘑,运气好说不准能打两只野兔,卖了也够几天口粮,日子不就这么凑合着过吗,饿不死就勉强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