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唯识三十颂 > 第1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面。我们解释第三能变的相貌。看颂文: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这一段是讲到第三能变的相貌,第三能变的相貌,蕅益大师是以六个门来解释它的相貌。这个六门,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三段,就是自相、因相、果相,这三段。
  
  第一段,自相。就着第三能变的自相来说“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这个是第三能变的一个自之体相。先讲差别有六种。前面的初能变,所谓的异熟能变,二能变的思量能变,它这样的一种功能的活动,是单独一个心识而已,没有差别的。就是一个第八识发动了异熟的功能,一个第七意识发动了思量的功能,所以前面两个能变都是一个单一的心识。
  
  这个第三能变,它是可以说是一个工作团队,可以这样讲,它是有六个识,有六个差别的识在一起,互相地合作。这样的一种六个识的合作情况,它的差别是怎么安立的呢?这差别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它所依的根有差别,眼识依止它的眼根,耳识依止耳根,乃至于意识依止它的意根,这个可以说是差别。就是这个识在发生了别功能的时候,它依的根不同,这是第一个差别。其次,就是它的所缘不同。眼识只能够在色尘的境界活动,耳识只能在声尘境界活动,乃至于意识在法尘境界活动。这个有差别;就是所依和所缘有差别,所以安立做差别有六种。这个是就着它的别相来说。
  
  “了境为性相”,虽然有六个差别,但是它们六个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了境,能够去了别粗显的境界。这六个识干什么事情呢?就是去了别色身香味触法的这些,我们能够理解的这些境界。为什么要安立做了境呢?《成唯识论》解释说,虽然识都有了别的功能,但是前面的二能变——异熟能变和思量能变,它们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是一种不可知的境界,“不可知执受处了”,不是我们凡夫这样的一种散乱心所能够去了知的。前六识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是我们可以了知的,它的功能特别地粗显,所以安立做了境能变。当然这六个识的了境,它的活动情况是以第六意识为主,来挟带前五识在境界上了别,以第六意识为主。
  
  这个是说明第三能变的一个自之体相,它是差别有六种,但是这六种识的活动,它们共同的作用都是了境为性、了境为相。这是我们对于第三能变的第一个认识,就是它的自相。
  
  第二段,因相。“善不善俱非,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前面也说过,我们研究这个心识,对于心识的功能可以分成两类。这个心识的第一个功能,它有造业的功能,心为业主。心能够造作业力——善业、恶业、有漏、无漏。其次,这个心识它能够受用果报,受用可乐、不可乐果报。这个地方是讲第三能变,它在因地上的一个造作情况。第三能变造业情况是怎么样呢?“善不善俱非”,它能够创造杀盗婬妄的罪业,它也能够发菩提心,六波罗蜜,积集广大的功德,这个就是第三能变的相貌,善不善俱非。前面的两个能变,初能变、二能变,它在因地上的造作都是无记的,它不能够造善,也不能造恶;这个第三能变的特性,善不善俱非。
  
  我们在研究初能变的时候,看异熟能变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三界的依正二报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但是阿赖耶识要变现果报,它自己不能做决定,是谁做决定呢?我们看《八识规矩颂》,说“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这个“引满能招业力牵”,说第六意识带动了身口二业去造业的时候,所创造的业力可以牵引第八识去投胎。所以第八识虽然是一个果报识——异熟识,但是这个果报体到人天去得果报,到三恶道得果报,它自己不能主宰;那么谁决定这件事情呢?引满能招业力牵。
  
  在经论中讲一个譬喻,说牛可以拉车。这个牛要发疯的时候,在颠倒的时候,把车子就拉到三恶道去了;这个牛要是保持理性的时候,理性强的时候,把车子就拉到人天去得果报了。这个车子就是阿赖耶所变现的果报,阿赖耶这个车子不能决定它去哪里。它虽然是个果报识,但是阿赖耶识没有主宰性。
  
  三界的果报是谁主宰呢?第六意识所创造的善业恶业来主宰这件事情。所以这个牛能够决定这个车子到人天去,到三恶道去,牛可以主宰,这个牛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理性强,就造善业;第六意识要是烦恼重,就造了恶业,到三恶道去了。这个善不善俱非,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俱非呢?就开出了五十一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这一段是在解释,第六意识它的一个善恶的差别相貌。
  
  这个心王,心王是无记性的。心王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能够了别境界的总相而已;这个心所有法跟境界接触,它能够了别境界的总相、别相。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第六意识跟五欲的境界接触,这个时候第六意识是无记的,它不善,也不恶,它只知道这是一个五欲的境界而已。这个心所,比如说它生起一个欲,“欲、胜解、念、定、慧”别境里面“欲”;它对所好乐的境界生起希望的功能,这个是心所。它能够在一切的功能当中,生起一个希望的功能,这是别相。或者生起一个胜解的功能,有各式各样的功能,或者是染着,或者是瞋恚,所以这个心所是一种差别的功能。但是这个心王是一个总,它是无记。
  
  这个地方就解释,第六意识会“善、不善、俱非”,它是由这五十一个心所决定的,由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这五十一个心所决定的。这一大段都是在讲第三能变在因地的时候,一个造业的情况。
  
  第三段,果相。说这个第三能变跟这个果报,跟色受想行识,我们的果报体一接触的时候,它是什么样的一个感受呢?皆三受相应。因为前面的二能变都是舍受,不管你到地狱去,那个刀山油锅的苦恼境界,第八、第七意识都是舍受;到人天的这个快乐的果报,它也舍受。但第三能变这六个识在活动的时候,第六识挟带前五识去受用果报的时候,那可不一样,皆三受相应。这个“皆”指的是整个前六识,都有苦受、乐受、舍受的情况出现。这一段还没解释,我们先看蕅祖的注解,看第十五面。这一段是讲第六门,受俱门。
  
  六、云“皆三受相应”者——谓前六识,皆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领顺境相,名为乐受;领违境相,名为苦受;领非顺非违境相,名不苦不乐受,亦名捨受也。
  
  皆三受相应,这个皆是指谁呢?谓前六识,就是前六识的心王。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能够领纳,我们要是有善业,创造这些随顺我们的境界。或者是恶业创造的违背的境界,或者是非顺非违的境界。如果是顺境,是乐受;如是违背我们的境界是苦受;或者是非顺非违的境相,是不苦不乐的感受。它有这三种差别的感受。关于这一点,根据《成唯识论》,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十二面,附表第十二。
  
  附表第十二,事实上前六识这个第三能变它的感受是有五种,开出来是五种,五受相应门。这个受,就是我们这一念了别的心性跟境界一接触的那一当下,这个时候还没有去想的时候,心跟境的和合,就有一种受会出现。这种受我们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大类:
  
  一、逼恼受。就是这个受给我们的一种感觉,这个内心的了别跟境界一接触,内心的感觉是逼迫的,是恼害的,对我们内心是逼迫恼害的感觉。
  
  二、适悦度。是随顺的、是喜悦的感受,使令我们内心感到舒适喜悦。
  
  三、不逼不悦受。就是中庸的感受,它也不逼、但是它也不喜。有三种感受。
  
  第一个感受,逼恼受分成两个:一个是苦受,一个是忧受。我们看《成唯识论》解释。这个苦是属于粗重无分别,它这个苦受它的相貌有两个:第一个粗重,它的行相很粗重;其次,它是无分别的,这个无分别是指的什么呢?没有随念和计度两种分别,叫无分别,它有自性分别,换句话说是不带名言。
  
  这个忧的相貌是轻微的,这个受的感觉,这种逼恼的感受是轻微的,这个轻微是相对前面的苦,不是那么粗重,是轻微的。而且是有分别的,它有随念、计度两种分别,换句话说,它是带名言的。
  
  适悦的感受也是两个:乐受也是粗重无分别,喜受是轻微有分别。
  
  这样子讲的话,《成唯识论》就进一步把这样的五种受把它归纳成两类:一个是属于身受,就是前五识相应的,属于色身的感受;其次属于心受,这个心指的第六意识相应的,叫心受。属于身受的是谁呢?就苦受、乐受、舍受,这个都是前五识的;忧、喜、舍是属于第六意识相应的。
  
  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这个苦和乐,我们对这样的感受是一种直觉的。说这个果报,或者是快乐的果报、或者是痛苦的果报出现了,而这个果报的本身是由业力所感的,完全是业力,不经过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比如说我饥饿,过去悭贪,没有饭吃,饥饿,这个感受也是业力所感的;或者寒冷、或者是炎热,这个都是前五识来领纳。
  
  前五识在领纳境界的时候,它只能领纳当下的境界,它不能缘过去,也不能缘未来。它不能够把前面的苦累积起来,它也不能对未来有所期待,都不可以。它只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去缘当下,就是一种直觉的感受,直觉的。这种直觉的感受都是约着每一刹那每一刹那一种自性分别,这种不带名言的自性分别安立的,这个就是苦受、乐受的定义,没有第六意识的分别在里面。
  
  其次这个忧、喜,是完全第六意识创造出来的,跟你的过去的善恶业没有关系的。就是前面的苦乐是由业力所感,忧喜是由分别所生,就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所创造的这个计度功能,产生了忧,也产生了喜。这个就跟一个人的烦恼有关系。
  
  一个比较悲观的人,烦恼重的人,你说他坐在这个地方,也没有一些苦恼的果报来刺激他,肚子也是吃得很饱,身体也健康,环境也是很舒适,但是他心中就是闷闷不乐,就是忧。心中有这个忧的感受,这个是有烦恼的干扰,当然也可能是有罪业,造了罪业了,就是有忧、有惧。那么烦恼淡薄的人,他的内心感受不一样,就是喜会强一点,他也没有这些各式各样的环境的干扰,可能就喝一杯开水而已,内心很多的欢喜,这个人多数积了很多的善业。
  
  所以这个忧和喜,完全是约你烦恼的厚薄和这个业力——你今生所造的业力,这个还没有果报,但是就有这个忧、有这个喜的感受会出现,这个跟过去的先业没关系。
  
  这个第三能变它的感受大致上是这五种。这五种,我们一般凡夫的心情,要是一般人,苦乐忧喜舍都具足的,五种感受都是有;但是如果修行人这五种感受会有变化。这个苦乐是先业所感,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但是修行人刚开始会把这个忧给消灭掉。你看世间上这个君子,《论语》上说,司马牛问君子。司马牛问孔子说:要到什么样的情况才有资格称为君子?“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把君子内心的状态标准讲出来。说身为一个君子,当然一个君子不是一天到晚在家里面,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很大的理想,把家庭处理好,把国家天下治理好。但是他内心的状态不忧不惧,对这个得失成败不忧不惧。
  
  孔夫子这样讲,这个司马牛似乎还不能了解,什么是不忧不惧?他又问说:“不忧不惧,是谓之君子也乎?”就是不忧不惧,就能成为君子吗?很多人我看那样子,外表看起来也是不忧也不惧,这样子就能称为君子吗?“不忧不惧,是谓之君子也乎?”孔夫子知道司马牛对不忧不惧还不了解,就进一步解释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个就不容易了。说一个君子,他能够内省,不是去看别人,就是去检讨自己的身口意,向内去检讨自己的身口意。检讨的结果,不疚,没有愧疚。这个疚本来是病,生病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整个行为都合乎礼,我们讲合乎因果的道理。你在一天当中的身口意都能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