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晚明风华 > 关于明朝内臣体系的简要说明

关于明朝内臣体系的简要说明

关于明朝内臣体系的简要说明 (第1/2页)

各位家人,今天猎猎(或者戈戈)简单说下明朝的内臣体系,因为我觉得有必要谈谈。这是以前写的草稿,只是今天才发表。
  
  言归正传。
  
  所谓明朝的宦官集团,这种表述不太规范。最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内臣体系。
  
  因为明朝的宦官集团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它其实是明朝官僚体系三轨制中的一驾马车,还是最强势的那一驾。不仅仅只是“宦官集团”,它更是一整套的、延续两百多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官僚体系。
  
  和历代宦官政治相比,明朝宦官政治明显不同,有以下五大特点:
  
  ①中央制度层面分享相权,参与最高决策权。这是有制度保障的相权,不是历代那种强势权宦的个人意志体现,而是制度下的集体意志体现。这个制度的工具,就是司礼监。
  
  所以司礼监的掌印、秉笔太监,被尊为“内相”。制度上的太监为相,明朝独有。
  
  司礼监代替皇帝的“批红”大权,从宣德朝开始,到正统初形成“条旨批红”的制度,再到成化初制定《司礼监掌批条例》规范强化,最后到南明孙可望、李定国时期彻底失权,总共持续了220年之久。
  
  批红权就是批示权,因为用朱砂红笔来写,才叫批红。
  
  所以在明朝,从宣德帝开始,其实不能说“宦官干政”,因为制度保障了宦官有权参与政治,既然有合法参政权,谈何“干政”之说?
  
  这么看,明太祖所谓“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就是个屁,后世之君没人当回事。
  
  批红权在法理上是最高决策权。内阁的票拟意见,批红可以驳回,但内阁的票拟又极其重要,内阁理论上也有封驳批红、要求重新批示,所以批红权和票拟权往往斗争。
  
  因为票拟用墨,所以司礼监和内阁的权力之争,又叫“朱墨之争”。
  
  可惜的是,大多数时间都是司礼监占了上风,强势的内相层出不穷。除了少数情况,内阁基本上都被司礼监压制,很多阁臣必须靠太监才能上位,仰仗太监才能执政。
  
  好在,司礼监太监的执政水平,往往并不比文臣差,他们是在万千宦官之中,历尽残酷斗争脱颖而出的人,大多不是无能之辈,也才保证了最高权力的正常运转。
  
  司礼监批红处是在乾清宫西庑的懋勤殿,和内阁所在的文渊阁距离不到一里,这两个地方合起来,才算是明朝的三省、枢密院、政事堂。
  
  因为相权被一分为二,内阁权力大大缩小,所以内阁大臣才不算真正的宰相。可见明王朝的政治制衡主义已入极端,虽然保障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却也严重弱化了责任内阁的色彩和效率。
  
  结果就是皇帝放心了,国家政治也因此病入膏肓。而太监们,却分享到了法理上的相权。
  
  …
  
  ②拥有掌管军、警、宪、特的大权。
  
  无论是京营禁军、东西厂、锦衣卫、五城兵马司、九边镇军、各地驻军,这些军警宪特部门,都受到太监的控制。制度上有总督京营戎政太监、坐营太监、掌营太监、监军太监、御马监提督太监、提督东厂等等。
  
  他们对军事和特务政治的参与广度、深度、密度、长度,远胜汉唐,而且有严密的制度保障,不是强势权宦的个体行为。
  
  明朝的军警宪特等暴力机器,话语权上是有一个权力排序的,基本上就是:内臣体系>文臣体系>武臣体系。这很讽刺。作为军事单位,武将的话语权居然最低。
  
  历朝历代属实独一份,和唐代的宦官掌禁军、监军不同。这是它的第二大特点。
  
  …
  
  ③地方政务的监察权、决策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