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一步 (第1/2页)
大清早,章旷感觉窗外微光有些晃眼,于是看了一眼窗户方向,然后翻身继续睡觉。
过了十几秒后,章旷才猛然间翻身起来。
因为刚刚看窗户那一眼,好像看到个人。
翻身猛的坐起来,章旷就看到狄青坐在桌子前。
今天的狄青并没有穿平时的衣服,而是穿着一件麻衣,穿着一双草鞋。
被吓一跳的章旷没好气:“你疯了?”
狄青怀抱双手,一脸惊讶:“我怎么疯了?”
章旷:“你大清早不睡觉,穿着麻衣草鞋,跑到我房间来干什么?”
狄青更惊讶了:“不是你叫周敦实通知全学院师生今天上种田课的么?”
章旷:“!”
随口一说而已!
就算种田,也用不着大清早吧?
还真需要。
这个时代的人是只吃午餐的。
午餐分成二,一个是上午餐,一个是下午餐。
所以没人会早上十点去干活儿,那是吃上午餐的时间。
所以干农活的都是天亮就起床去干活,到了九十点吃饭,吃了饭继续干活,如果天气炎热就躲太阳,下午三点吃饭,吃完再干活,天黑回家睡觉。
不过眼下在东京城,吃三餐的习惯已经产生了。
不宵禁的东京城里,逛街的人极多,下午三点就吃了饭,晚上十点还在逛街当然会饿,所以第三餐应运而生。
而东京城的富人、官员们已经调整为早八,午,晚五三顿饭。
章旷来了之后,和他们吃饭时间无缝对接的,所以忘了这回事儿了。
想到这里,章旷拍额头:“要种姜蒜,至少得有姜蒜吧?”
狄青:“有,昨夜周敦实就托我带了一些人,出去把东西都采购回来了。”
这儿毕竟靠近京城的码头,货物全都要从这儿过,要买什么东西,简单得很。
别说姜蒜,就算是阿拉伯的产物,这儿也买得到。
毕竟大宋的船,在海上是常年保持着中亚北非航线的。
虽然没有明朝官方那种庞大的规模,那种到处设立机构宣布统治的强势,但是只说物品交换,不比明朝后期时南方文官们走私的海上规模弱多少。
章旷起身,穿上鞋子,开始穿衣服,一边打哈欠:“我先看看再说。”
蒜还好,姜可得把芽捂出来才能种植,学院的这群孩子,绝对没人懂这个。
在明以前,真正的农民是没资格没钱读书的,书实在是太贵了。
所谓农村籍贯的这些读书人,家里个顶个的小地主,家里有长工短工,根本不需要他们种田,甚至很多人就和后世的城里人一样,以为稻米长在大树上。
章旷出来后,看到一群人兴冲冲的等在院子里。
这学院本身学生也不多,就那点人,加上书童和其他教席一共也不足二百人,学生们站在前面,都站不满院子。
章旷一边拴系带一边走了出来。
在章旷看来,门外这群都是男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然而,人群中,一名清秀的青年,低下了头,脸红到了耳根子。
看到新来的赵希如此,司马光打趣:“都是男人怕什么,你在家里没见过别的男子脱衣服的?”
赵希摆头。
司马光也是觉得惊讶。
穿上衣服的章旷走到他们准备的种子和工具面前看了一下:“姜要发芽才能种植,你们没有经验,我今天先教你们发芽。”
“这种黄姜,适应北方的气候,适应低温,但是发芽依旧要在温度比较高的环境下,大概需要二十多度。”
“而现在,气温不过几度而已,所以姜本来需要再过两个月才能种植。”
“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它们垒在一起,放在地窖里,它们就会自然地产生温度。竹筐内垫麦秆,姜种堆这么高,盖上草或者被褥,洒点水,控温二十来度。”
学生们很不解:“什么叫做温度二十多度?地窖?”
章旷:“水结冰为零度,水开为一百度,把这之间的温度差分成一百份,那么人体的温度差不多是三十七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