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教学心得》(上) (第1/2页)
海边的风似乎真的带走了些许沉重,却带不走武修文骨子里那份对教学的敬畏。从海边回来的那个晚上,他书房的灯亮到了后半夜。
黄诗娴那句“别让明天的事,压垮了今天的自己”在他耳边回响,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圈圈鼓励的涟漪。他不再纠结于那些可能的刁难与审视,而是将全部心神沉入进去,开始精心梳理接手海田小学六年级数学以来的点点滴滴。
电脑屏幕的光映在他专注的脸上。他不是一个喜欢夸夸其谈的人,但这一次,他决定要真诚地分享。PPT一页页完善,他不是在堆砌枯燥的理论,而是在还原一个个生动的课堂瞬间。他把那次打破常规、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分数应用题的尝试做了重点标注;他把如何用一首自创的、饱含数学韵律的小诗,点燃几个后排学生眼中求知火焰的过程细细道来;他甚至没有回避那个最初让他头疼的“小霸王”李壮,详细记录了自己如何通过一次次课后的耐心辅导和一次偶然的篮球场交锋,让这个孩子从抵触数学到愿意主动提问的转变案例。
每一个成功案例的背后,他都附上了自己的反思与不足。“这里,如果我当时能用更形象的图形辅助,或许孩子们理解起来会更轻松。”“那次诗歌激励,对大部分学生有效,但对极个别逻辑思维极强的孩子,是否反而是一种干扰?这是我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他坦诚得近乎苛刻,却也真诚得动人。这些文字和图片,凝聚着他数月来的心血、汗水,以及那份对教育近乎执拗的热忱。
第二天下午,学校的多媒体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不仅是六年级的老师,其他年级不少没课的教师也闻讯赶来。武修文老师近来的教学成绩有目共睹,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想听听这位曾被质疑的“空降”代课教师,究竟有什么独门秘籍。
武修文坐在前排,手心里微微沁出薄汗。他能感受到身后那道道目光,有关切,有好奇,或许也有一如林方琼老师那样,带着审视与不服。他深吸一口气,下意识地抬眼望向台下。
几乎是在瞬间,他的目光就与一双清亮的眸子撞个正着。黄诗娴坐在靠过道的位置,穿着一身浅蓝色的连衣裙,像一株清新的海百合。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交头接耳,只是安静地看着他,嘴角噙着一丝温柔的、鼓励的笑意。当他的目光投过来时,她用力地、几乎微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那双会说话的眼睛里,盛满了全然的信任与支持。
那一刻,武修文忽然就安心了。仿佛漂泊的船终于看到了岸边的灯塔。
会议由教导主任梁文昌主持。“老师们,静一静。”梁主任扶了扶眼镜,脸上带着惯有的严肃,但语气中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今天我们召开这个教学经验交流会,目的就是分享智慧,共同进步。下面,就请六年级的武修文老师,为大家分享他近期在教学上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大家欢迎!”
掌声不算特别热烈,但足够礼貌。武修文站起身,稳步走上讲台。他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高度,再次抬眼,这一次,他的目光坚定地扫过全场。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他的声音起初略带一丝紧绷,但很快便稳定下来,带着他特有的、清朗的质感,“今天站在这里,我很忐忑。和在座很多经验丰富的前辈相比,我资历尚浅。所以,今天我不是来做‘经验报告’,更像是把我这几个月在教学路上摸索时,遇到的风景和摔过的跟头,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品品,聊聊。”
开场白朴实无华,却瞬间拉近了与台下老师的距离。连原本抱着胳膊、姿态放松地靠在椅背上的林方琼,也不自觉地稍稍坐直了身体。
武修文点开了PPT的第一页。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的学生案例、一页页精心拍摄的学生作业照片、一段段他自己录制的课堂小片段,将他之前所有的思考和准备,娓娓道来。
他讲到如何把“修一段公路”的应用题,变成“为我们海田镇规划一条最美的滨海步道”,让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为了“步道”的长度、宽度、预算争得面红耳赤,却又在争论中牢牢掌握了知识点。讲到那个关于“圆”的小诗,他甚至在台上轻声念了出来:“规尺一转,便是世界方圆;圆心一定,便有轨迹万千……”诗句简单,却蕴含着数学的哲理与美感,台下不少语文老师,如赵皓星,眼中都露出了惊艳的神色。
“赵老师后来还跟我开玩笑,”武修文适时地互动了一下,看向赵皓星,“说我这数学诗,抢了他们语文课的风头,弄得他们班孩子写作文都开始讲究起逻辑和结构了。”
台下发出一阵善意的轻笑。赵皓星也笑着摇了摇头,算是默认。这话半是玩笑,半是事实,却巧妙地印证了武修文教学方法带来的跨学科积极影响。
当他讲到转化后进生李壮的案例时,台下变得格外安静。他展示了李壮从最初满是红叉的作业本,到后来虽然字迹依旧歪扭,但正确率显著提升的练习卷,还有一张他抓拍到的,李壮在篮球场上进球后,兴奋地朝他比了个“耶”的照片。“教育,有时候不止在课堂。”武修文的声音低沉了几分,“可能是在操场的一次击掌,可能是在走廊里一次随口的关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反复强调他们的缺点,更重要。”
他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满满的细节、实践后的反思以及那份几乎能触摸到的、对学生的爱护与责任。成功时,他不居功;遇到困境时,他毫不避讳地剖析自己的不足。这份真诚,像一股温润的溪流,悄然浸润了在场许多老师的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