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你们删掉的每一页 (第1/2页)
解剖室的冷光灯在头顶嗡嗡作响,沈默把解剖服叠成整齐的方块放在器械台边缘,金属台面倒映出他紧绷的下颌线。
他躺上解剖台时,橡胶垫还带着前一天解剖尸体的余温——这是他坚持的习惯,用最贴近工作状态的环境做自我监测。
喉结动了动,他能清晰感觉到那团硬结又往下滑了半寸,像块烧红的玻璃渣卡在气管入口。
上周耳鼻喉科主任用喉镜给他看影像时,那个灰白色的肿块已经从舌根蔓延到会厌软骨,医生说再开口说话,声带就会被彻底熔进纤维化组织里。
“开始吧。”他对着空气说,声音像砂纸摩擦金属。
站在墙角的小舟立刻上前,手指在脑干监测仪的操作面板上快速敲击。
这个聋哑少年总像台人形传感器,能精准捕捉到沈默最细微的肢体语言——此刻他解开沈默衬衫领口的动作轻得像片羽毛,露出锁骨上方那道淡粉色的手术疤痕,那是三个月前植入神经电极时留下的。
监测仪的导线刚贴上后颈,沈默就闭起眼。
他习惯用这种方式屏蔽视觉干扰,让神经脉冲更清晰地浮现在意识里。
第一阵刺痛从颅底传来时,他的手指在身侧蜷起——不是疼痛,是某种更陌生的震颤,像有无数细小的电流顺着枕骨大孔往脑仁里钻。
“频率14.7赫兹,持续时间0.3秒。”小舟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输入,然后碰了碰沈默手背。
这是他们约定的“数据已同步”信号。
沈默吞咽了一下,喉结重重滚动,那团硬结在咽喉里硌得生疼,可与此同时,监测仪的波形图突然炸开一片亮斑,绿色的曲线像被风吹散的墨汁,诡异地扭曲成某种规律性的波纹。
他猛地睁开眼,瞳孔收缩成针尖。
“再试一次。”他哑着嗓子说,这次声音更轻,几乎要消散在冷空气中。
小舟立刻调整电极接触点,监测仪的蜂鸣声突然拔高,这次的波形图让沈默的呼吸都乱了——那些跳动的波峰波谷,和三个月前在生态园废墟捕捉到的残响信息波形,竟有87%的重合度。
“接音频转化模块。”他用指节轻叩监测仪外壳,这是只有他们能懂的指令。
小舟从工具包里取出条银色导线,一端连在监测仪输出端,另一端插入老式卡带录音机。
当红色录音键按下的瞬间,沈默又吞咽了一次,喉间的刺痛化作电流窜上后颈,他盯着示波器上翻涌的波形,听见录音机里传出“滋啦”一声。
“会议开始前十七分钟,电梯井断电。”
沙哑的男声从录音机里冒出来时,沈默的太阳穴突突直跳。
这是他三天前在办公室对着解剖报告时的思考,当时他盯着电梯监控的时间戳,在便签上写下这句话,却没对任何人说过。
此刻这句话被完整复现,连尾音里那丝对监控缺失的疑惑都分毫不差。
“原来如此。”他低笑一声,喉间的硬结蹭得生疼,“我的身体成了翻译机。”
窗外传来雨滴打在玻璃上的脆响,沈默的目光穿过解剖室的气窗,落在三十公里外的市立图书馆方向——那里,苏晚萤正把透明胶片轻轻覆盖在1980年第7期政府公报上。
特藏室的紫外线灯亮起时,苏晚萤的睫毛在眼下投出细碎的影子。
她指尖捏着的胶片是从旧居里那面斑驳的砖墙上拓印下来的,那些被铲掉的符号在胶片上呈现出淡紫色的纹路,像某种古老的密码。
当紫外光扫过公报纸张时,她屏住了呼吸——纸张纤维里残留的次氯酸钠漂白剂正在和胶片上的荧光试剂发生反应,一行行被化学漂洗抹去的字迹,正像退潮后的礁石般缓缓浮出。
“关于生态园项目环境评估的补充说明……”她轻声念出第一行,手机的快门声连珠炮似的响起。
这些文字本该和林秋棠的日记本一起被销毁,但残留在纸张纤维里的氯分子成了最诚实的记录者——就像她总说的,旧物比人更会说谎,也更会说真话。
她把照片导入那台用1970年代打字机改造的复刻装置时,机械齿轮的转动声在安静的特藏室里格外清晰。
铅字锤一下下敲打色带,复写纸在稿纸上压出深黑色的字迹,直到最后一行“评估结论:项目存在重大环境风险”落下,色带突然“啪”地断裂。
飞溅的油墨在空中划出银线,苏晚萤下意识后退半步,却见那些墨滴在墙上连成一行字:“你说得对,但它不能白说。”
她望着那行墨迹,指尖轻轻抚过胸口的银链——链坠里是林秋棠日记的残页。
窗外的雨声突然大了,她听见风里裹着细弱的电流声,那声音来自城市另一端的废弃烟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