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唯识三十颂 >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二十七面,附表十三、十大地法。
  
  我们讲万法唯识,在唯识的宗旨当中,发明宇宙间的万法是由心识所创造。那么我们对心识的状态就必须要了解,心识的缘起是怎么来的呢?“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这个心识的本身也是毕竟空,无自性。心识的有也是因缘而有,“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那么这一切善恶的念头是怎么有的呢?就是依止这十个法而产生的,叫十大地法。这十个法是一切善念恶念的依止,叫十大地法。我们上一堂课讲到了五个,就是由作意,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带动了不同的触、受、想、思,才出现了善念和恶念。
  
  我们讲,“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怎么会有作意呢?作意是由欲而来的,就是心中的希望。比如说我们今生的希望是追求世间的五欲乐,我们的作意就容易去带动第六意识,警觉第六意识、引导第六意识在五欲的境界活动,很容易,动不动就落到五欲的境界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你心中希望得到五欲的快乐,你心中有这样的希望。如果我们今生是希望往生极乐世界,有这样的一个很坚定的信愿,这样的希望,我们的作意心所很自然地就会去忆念弥陀的功德庄严,或者他的名号,或者依报、正报的庄严。所以这个希望是会影响作意。
  
  在《成唯识论》上说,我们的作意、触、受、想、思,如果加一个欲那就不一样,说欲作意、欲触、欲受、欲想、欲思,都加一个欲,这样子会使令这五遍行变成有力量,如果有一个欲的时候,这个“欲作意、欲触、欲受、欲想、欲思”就变成有力量了。当然这样的力量的方向,你不同的欲,就有不同的方向。
  
  这一点蕅益大师在《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他倒是蛮强调一个人的希望。他讲出一个理由,说二乘人也观一切法空,大乘菩萨也观一切法空,但是有不同的结果。二乘人观一切法空了以后,他在空性当中就把身心世界给熄灭掉了;大乘观一切法空,他能够从空出假,广度众生。同样观一切法空,“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的圣人都安住在毕竟空,为什么菩萨能从空性里面出来,小乘不可以?就是跟这个欲有关,在因地的时候所发的愿不同,在得果报就会有不一样。
  
  这个南北朝,南北朝是我们佛教刚开始兴盛的一个起步,整个佛教由佛图澄大师的弘传,到了道安大师的时候,普遍在整个民间弘传出来。很多的王公大臣,那些上流社会都学习佛法,学《般若经》。但是在那个时候,虽然上流社会那些王公大臣学习佛法,但是他们人跟人之间斗争是非常厉害。有人就问到道安大师说,这些王公大臣跟你学般若的思想,但是他们的思想行为都没什么改变,是怎么回事呢?
  
  道安大师讲出一个理由,他说这些王公大臣学习佛法,学《般若经》,是在乱世当中找一个精神寄托而已,并不是想要追求无上菩提,没有这样的希望,没有这样的愿力,并不是想要做佛,不是。就是魏晋南北朝战乱太厉害了,人们是希望在佛法当中得到一个暂时的精神寄托而已。所以这样的佛法加行,不足以去修正他的行为,就是他那个所有的加行,不能够趣向于解脱道,所以这个欲是很重要。
  
  蕅益大师把我们的目标讲出一个譬喻,说大海中的一个定盘星。这个船在大海当中,为这个八风,东边漂过来,西边漂过去。刚开始学习佛法都是这样,有时候烦恼活动,有时候不活动,漂过来漂过去。但是你心中的希望很确定,那又不一样。大家修行,你烦恼重我也烦恼很重,大家就在那个地方东倒西歪。但是一个目标确定的人,在那动来动去,他迟早会往他的方向去前进的。一个没有目标的人,东漂西漂,一辈子还在原地打转,为什么?他没有目标、就是说即使没有风吹他,他也不前进,因为他不知道往哪里前进?
  
  一个烦恼重有目标的人,他有时候烦恼不起现行,就能够精进,因为他有目标。烦恼活动的时候把他打败,但是他一寂静下来,又精进。他不断不断地能够往他的目标去精进,总有一天终于成功了。所以这个目标就是大海当中的一个定盘星,这个事很重要,因为你有了欲,就会决定你的作意。
  
  那么我们会再问,这个欲是怎么来的呢?欲是由胜解来的。就是你对于所希望的境界,得到一个坚定不移的理解。这个胜解是怎么来的呢?是由念定慧来的,这个地方是关键,我们一个念头的栽培和念头的改造就在这个地方。
  
  先讲这个念,这个念就是心于所缘能够明记不忘。我们一个强大念头的出现,不管善念恶念,要生起胜解,它都不是在一种扰动的状态栽培的,不是的,一定要在一个寂静的状态。所以我们刚开始要成就一个念头,你要先修止。修止的话或者我们念佛,先依止一个所缘境,心于所缘数数忆念。一次一次地强迫你的心在所缘境专一、相续地安住,这就是念。我们这个念力一次一次地专注,就把我们这一念心的粗重性给调伏下来,就有少分的寂静,或者是得定、或者是不得定。这个定的话就专注不散了,或者不得定也可以,起码内心是一个寂静的状态。这个时候就能够起观了,起慧,就抉择——选择。
  
  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培养对净土法门的信愿,这个是关键。前几天上慧下天老和尚开示,私下跟我讲,他说他打佛七打了一百多个佛七,他感觉念佛容易信愿难。他说这个人能够一天拜一千拜,九支香要拜一千拜佛,这件事不难,他还不是打了一次佛七,打了一百多次佛七,这样子用功。但是你要能够厌离娑婆,不容易,这可见得我们思想的力量不容易改造。所以我们生命不容易改造就在这个地方,无量劫在这个三界中流转,强大的串习。
  
  但是佛法的意思是诸法无自性,可以改造的。怎么改造呢?就是要由止观的力量来改造我们最初的那个思想——那个颠倒的思想。这当中我们要思惟要生死的过患,这个生死的过患主要是在快乐的境界。我们对三恶道是很容易厌离,观照这个世间的五欲乐,财色名食睡。在佛法的意思,这个世间的欲乐跟极乐世界的功德,这当中最大的差别就在真实和虚妄。佛陀为什么要我们放弃世间的欲乐呢?他的理由是它虚妄,这个虚妄的意思就是它可以破坏。说你今天得到这样的快乐很容易破坏,那么很容易破坏,有三种法能够破坏你在世间上的欲乐。
  
  第一个,烦恼。你在受用世间欲乐的时候,你会有烦恼,贪嗔的烦恼活动。贪嗔的烦恼它是扰动的,你心一扰动以后,那快乐的感受就破坏掉了,就不能安乐了。就像一个人生病,心中有病毒在里面;感冒的时候,你吃再好的东西都没有乐受,为什么?那个病毒干扰你的乐受,你生病生得很重,吃什么东西没有乐受。所以我们在受用五欲乐亦复如是,贪嗔的烦恼欲望活动太厉害了,这个时候乐受消失掉了,烦恼能够破坏我们的安乐。
  
  其次,罪业。烦恼活动厉害以后,一定会付诸于行动,就造罪业了,杀盗婬妄的罪业,就使令我们心不安了。我们内心有最罪业的人,心忧惧,会忧虑、会恐惧,对未来的果报会有忧虑恐惧。所以我们现在的安乐也就不安乐,因为罪业会破坏我们的安乐住,这个忧惧一出现的时候就不快乐。
  
  再其次,老病死会破坏你的安乐。说你这个身体老了、或者生病、或者死亡,这三个东西到来的时候,再大的欲乐都不快乐了。佛法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世间的欲乐,“有烦恼故、有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这个是佛陀要我们放弃世间五欲乐的一个最主要理由,去追求一种不可破坏的安乐,那就是极乐世界。
  
  我们通过这样子思惟的时候,在佛堂当中有止有观,你内心的那个欲,那个希望,我们无始劫那种追求五欲乐的希望,虽然我们嘴巴不讲,但是那个希望就开始变化了,就会有变化,这个信愿就会有变化。信愿有变化的时候,作意、触、受、想、思就会有变化,你以后的念头也会有变化,你未来的生命也就会有变化。所以我们不要忽略在佛堂当中十五分钟的静坐,你整个生命的改变就在那十五分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你真正能够随顺佛法的圣教量来修止观,你的生命就会改变了。
  
  那么我们平常就是这样点点滴滴,一天十五分钟、三十分钟、一个小时、今天、明天,“滴水长流,则能穿石”,你修一辈子下去,临命终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你临命终的时候就能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当然你临命终的时候,那个正念怎么来呢?就是你平常点点滴滴地栽培。就像我们转变,转识成智,就是今天转一点,明天转一点,今天转了三十度,又回过去十五度;明天又转三十度,又回过十五度。慢慢转慢慢转,对于世间的欲望慢慢慢慢地降低,对于极乐世界的希求慢慢地增上。这个就是我们由止和观所创造出来的。
  
  所以十大地法的关键就是念和慧,当然主要是慧,佛法是强调抉择;但是你这个抉择的智慧,如果你的心太散乱,没有用。你的心太粗重扰动,观察很久没什么效果。所以我们一开始要先把心根摄住,让它寂静,才起观。这个十大地法,就是我们一切的善念恶念的出现,完全是由五遍行和五别境所决定的。这个就是十大地法,当中包括了善念、也包括恶念,依止这十个法所生起。
  
  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对,如果这个念头是任运而转的,就是我跟什么境界一接触就活动,这个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个时候跟前面我们的十大地法就不一样,是的,它是由环境所引生的。我们现在说这个十大地法是由作意所带动的,作意,由作意所带动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改造我们的生命,要改造我们的念头,就是要在寂静当中去思惟法义,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看讲义第十六面,这个地方是讲到遍行和别境,这十个大地法。这以下我们看善心所。
  
  三、善心所:十一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前面的遍行和别境都是通于善、通于恶。这以下的十一个心所体性是决定的,体性决定是善性。换句话说,这样的心所能够引生此世他生可乐的果报,叫做善。这十一个心所,我们把它分成三大段:
  
  一、信、惭、愧。
  
  这个信在《成唯识论》是蛮强调的,在《成唯识论》讲了很多很多。我们简单的把它归纳成两类:一个是信的差别相,第二个是信的总相。这个信的差别相,《成唯识论》说,信有三种差别:第一个是信实有。就是相信三宝是真实存在的,佛、法、僧,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能够随顺忍可,这是第一个,信实有,这个三宝是真实有;第二个信有德,而生好乐。相信三宝的存在,这个三宝是一个宝,是有功德的,这个时候我们对三宝能够生起好乐心,信有德而生好乐。
  
  第三个信有能,你相信你能够成就。三宝并不是那么遥远,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我只要努力也能够成就,这个时候而生希望。“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就是三个,一个信实有、信有德、信有能。不过这个地方,《成唯识论》解释这三个差别相都是以三宝为皈依处。如果是外道,你相信它是实有、有德、有能,那这个就不是属于信。这个信差别相有三个:实有、有德、有能。
  
  它的总相就是心净,就是一个“心净为性”,清净心。这当中《成唯识论》讲出一个疑问,说其他的善法,惭愧也是善法,它也能够净化内心,为什么只有信才安立心净呢?这当中有一个理由说,这个信是翻对不信来说。说我们内心有疑根的人,即使跟三宝接触,这个疑是一个染污,会把三宝染污。
  
  举一个例子,说我们心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阿弥陀佛的名号来到我们的心中,像清水珠一样,“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但是我们心中有疑根,就像心中有脏东西把这个宝给染污了,使令这个宝的功德光泽不能出现,这个疑能够染污一切的宝。那么这个信心它是翻对于不信来说,它就是清净,叫安立清净。因为清净的功能特别殊胜,它能够使令所有的宝都清净。所以这个信虽然是有三个差别相,但是它的总相就是心净,“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这个是安立做信,这是一个最基础的。当然我们刚开始这个信就是深信因果,皈依三宝,刚开始是这样子。
  
  深信因果以后就会生起惭愧,我们相信宇宙人生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是怎么而有的呢?是由善业引生可乐果报,由恶业引生不可果报。这个生命是有一个轨则的,是由业来主宰的。那么我们对于这样的道理能够随顺忍可,深信不疑以后,内心就会“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就会尊重这些善业,这些贤善有功德的东西,我们开始尊重。不管做得到做不到,起码我们知道这件事情很重要,因为它会决定我今生来生的身心是痛苦快乐,对贤善开始尊重;对于暴恶开始轻拒,虽然不能够完全排除,但是我内心当中开始排斥它了。这个是刚开始,由信引生惭愧,这第一个阶段。
  
  二、无痴、无贪、无嗔。
  
  进一步就到无贪、无瞋、无痴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能够引生一切的善法,叫善根。前面的信、惭、愧都是在一个有相的境界活动,开始会以因果的道理来调伏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使令罪业慢慢地降低,善业慢慢地增长。但是内心当中在有相的境界活动,总是觉得内心扰动,八风一吹,还是使令自己的心不安,我们会找一个更深的皈依处,虽然佛法僧是皈依处,但是这都是有相的三宝。这个时候我们会从无痴下手,了解到佛法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那么这个时候所谓的三宝,那就不完全是外在的三宝,“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会往内心清净的三宝去安住了。
  
  由无痴的善根,引生无贪、无瞋。我们在佛法里面对治贪和瞋,都不完全是勉强的,就是由这个观的力量。比如说佛法讲对治这个贪,贪着世间的这个男女的色身。佛法的意思,我们会对男女的色身有贪着是由颠倒来的。就是我们总认为这个色身是美妙的,这是清净的颠倒,认为它是清净的,然后才产生贪。所以佛法的意思,对治贪,你要对治那个贪引生的因缘,就是那个颠倒——净颠倒,所以就修不净观。
  
  你观察这个色身,“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说我们观察一个美妙的男众女众,把这个皮剥开来,把这个肉也剥开来,看到里面的结构,“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各式各样的脓血屎尿,心肝脾肺肾,我们从头到脚,从脚到头,看不到一个干净的东西,叫种种不净物。你找不到一个你认为干净的东西,找不到,这些不干净的东西充满于身内,内相不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