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唯识三十颂 >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2页)

其次,常流出不止,这些不净物还不是经常在里面,有时候流出来,大便小便,毛细孔,各式各样的臭秽东西流出来。讲一个譬喻,如漏囊盛粪,就是一个皮革,一个皮革里面装了很多的大小便溺,有九个洞,经常白天晚上流出不净物。那么我们通过这样子一个无痴的智慧观察,就能够慢慢慢慢把这个贪的颠倒,净的颠倒给调伏下来,就能够达到无贪,无贪是这样子的。无瞋也是这样,修慈悲观。这个是无贪等善根,我们会从有相的境界开始进一步修止修观。
  
  三、勤、安、不放逸、和行舍。
  
  那么无贪、无瞋、无痴还都是属于散乱心的阶段,所以我们会进一步修禅定,达到勤、安、不放逸和行舍。这个勤就是精进,我们刚开始在修闻思的止和观,那倒不一定要精进,你一天修个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是可以的。但是你想得禅定那就不可以,一定要相续,专一相续,这个精进是得禅定的一个因素。得到禅定以后就安,若身若心都能够远离粗重,身心调畅,有这个殊胜的三昧乐,这个是得禅定的相貌。不放逸,这个时候不放逸,乃至于行舍,对于所缘境能够平等正直,无功用处。到这个时候,止和观有禅定的加持,就有断惑证真的力量,那就是可以成就圣道了。
  
  四、不害
  
  最后一个不害,这个不害就是对有情不损恼,这是通于前面的三个阶段。
  
  所以龙树菩萨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我们刚开始来到佛法就是信心、惭、愧,勉强自己不去造恶业,说你为什么不要去造恶业?就是深信因果。但是我们进一步不造恶业,那就不是深信因果,那是随顺我们真如本性,因为本性里面没有贪瞋痴,那是更深的,随顺皈依就更深了。如果有禅定加持,那就转凡成圣。这个是讲到十一个善心所的生起因缘。
  
  看蕅祖的注解。此复解十一善心所也。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瞋。六、无痴。此三名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诸善法故。七、精勤。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俱如百法中释。
  
  “此复解十一善心所也”。这个就重复地解释十一个善心所。这是个总标,看别示。“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瞋。六、无痴。此三名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诸善法故”。这个善根就是它是一切法的根,就像树根能够生起枝叶花果,由于无贪、无瞋、无痴,就能够生起种种的善法。“七、精勤。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它的体性和业用,俱如百法中解释,这个地方就不再分别。
  
  “及”之一字,显馀翻染诸善心所。谓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恼。五、不嫉。六、不厌。七、不悭。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诳。十一、不谄。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乱。十五、正见。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
  
  看这个及,就是这个“行舍及不害”这个及,“及之一字,显余翻染诸善心所”。这个及是开显其余的翻,就是相对于杂染的心所,相对于杂染的诸善心所。这意思就是说,基本上我们的内心是很复杂,善心也不完全是十一个,这个只是约相貌比较明显而安立的,以下又提出了十七个我们所没安立的善心所。第一个是欣。第二个是不忿。三、不恨。四、不恼。五、不嫉。六、厌。七、不悭。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诳。十一、不谄。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乱。十五、正见。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成唯识论》解释说,这都是开合的不同,这十七个都可以由十一个心所的开合而建立,或者一个,或者两个,或三个,乃至于多个,就能够安立这十七个心所,详细的大家可以看《成唯识论》。
  
  看最后的总结。
  
  然皆不别立者,为显少善能敌多恶,又显悟解理通,不似烦恼之迷情事局故也。
  
  说为什么善心所只安立十一个,这十七个心所都不安立下去呢?这当中有两个理由:第一个,为显少善能敌多恶。这个少善,说我们佛法安立善的目的是要破恶,这个破恶不必太多善,只要有十一个具足就能够破恶了。你这十一个善法,这光明能够成就,就能够破除黑暗了。这十一个善法已经足够了,所以再不必多安立,不必再分心了,这是第一个。
  
  其次“又显悟解理通,不似烦恼之迷情事局故也”。真实的断烦恼是观诸法的总相。我们在断烦恼,观一切法的别相,你观诸法是不净、是苦,是不能断烦恼的。断烦恼是观一切法的总相。就是一切法是缘起性空,空性,无自性空是诸法的总相,是从这个地方断烦恼。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就把所有烦恼都破坏掉。断烦恼是悟解理通,不是像烦恼的安立是迷,差别的情事而成立的,所以也不必安立那么多的善心所,因为断烦恼是观一切法空。
  
  这个地方是说少善能敌多恶,蕅益大师提出一个理由,为什么少善能敌多恶呢?他在《观心法要》说,因为善是随顺我们的本性,恶是违背本性,所以随顺本性的力量强,少善就能够敌多恶,蕅益大师这样解释。
  
  古时候有一个小故事,我讲一讲。说一个深山上有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老人往生了,往生以后就请一个看地理的人来看,把老人家的尸体埋在哪里,对后代子孙比较有帮助?就找了一个很有名的地理师来。这个地理师精通地理,对自己也很有自负,来了以后就先到家里面奉茶。山里面这个家庭,送茶的时候就放了一点粗糠在茶的表面上。这个地理师在喝茶的时候,看到表面上有粗糠很不欢喜。你要请我喝茶,这个茶是很好,或者是洞庭乌龙茶,或者什么茶,非常好,但是你这表面上给我撒这一层粗糠是什么意思?内心很不欢喜。很不欢喜这一念的恶心,起嗔恨心,就找一个凶地,不吉祥的地给他老人家埋葬。
  
  埋葬了以后,过了几年,这个事情就过去了。有一天,这个地理师一想,哎呀,他当初就是对我一点不礼貌,我也不应该这样报复他们,找了这么一个凶恶的地给他们,我应该看看他们现在是怎么情况?就又回到了那个山上去看,哎呀,不得了,那个房子盖得特别得庄严,那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发达了。那么这个地理师就想,我当初是找一个凶的地,他怎么会发达呢?就到那个山居去问了。
  
  他说我当初来的时候,你们请我喝茶,那个茶非常好,但是你撒了一点粗糠是什么意思呢?他说,哦,是这样子的,因为你老远赶来,从那个山下走上来,很喘,我怕你吃得太急了,这个茶很热,你吃急了就烫伤了舌头,烫伤肠胃,所以撒一点粗糠在上面让你吹一吹,吹一吹喝得慢一点,保护你的肠胃。这个地理师说:哦,我了解了,一念的善心转凶为吉,一念的善心。说本来我是给你安排一个凶恶的地,但是你对待人家这么得厚道,这么得良善,凶地能够转成吉地,为什么?一念的善心。
  
  所以讲少善能敌多恶,为什么?因为善是随顺于我们的本性,它得到本性的加持,它的力量大;这个恶法是违背我们本性,本性会对它有所排斥。这个是说明第六意识所相应的十一个善心所。这十一个善心所的活动都能够使令我们今生的身心,来生的身心成就可乐果报。
  
  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你可以看看《成唯识论》,它都是好几个的组合,详细的可以看看《成唯识论》。不过《成唯识论》对第一个欣——欣求的欣,倒是蛮重视的,它觉得我们生命的改变是欣,不过这个欣是指的善法欲。这个欣跟欲会不一样,前面的欲是别境,是通善通恶;这个地方的欣是跟信心、惭愧心、无贪、无瞋、无痴相应的一种欲,它本质是欲。但是它跟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相应,所以叫善法欲,这个善法欲安立做欣。《成唯识论》对第一个欣解释比较详细,后面就解释得很略。其实这十七心所都是不离开这十一个善心所。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不信就是疑啊,根本烦恼。不信跟疑,哦,不同,对。贪瞋痴慢疑,这个疑是“于诸谛理,犹豫不决”,他不是说完全不相信,犹豫不决。这个世间上真的有因果吗?他的意思就是好像有,好像没有,怀疑。不信是全部不相信,完全不相信。这个疑是什么?它的体性是犹豫不决,他不能决定是有、是没有,他不能决定;但是这个不信口气是,完全相信是没有。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这个地方是翻对不信。说我送你一个宝,对不对,这个宝本来是可以换很多东西,很多很多的资具。但是这个宝搞脏了,宝已经失去它的价值被脏东西搞脏了,你卖给人家人家不要了。说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本来是万德洪名,他也念佛你也念佛,很多人念佛。有些人念这句佛号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蒙佛接迎,往生西方;有些人念这句佛号一点都没有帮助。为什么呢?就是你这一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不信,就把这个佛号给染污了,这个宝被染污没有作用了。那么我们这个信是相反,清净,这个宝再拿干净水一洗过去,那这功德就表现出来,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根本烦恼都比较微细,随烦恼是比较粗,是的。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也是会染污,疑也会染污,就是疑会障碍我们的精进,它障碍精进。因为你疑了以后,你就会不是那么的精进,悠悠泛泛了。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这个十大地法就是说,我们的念头生起有两个情况。第一个是任运而起的,就是由这个触带动的,触、作意、受、想、思。这个人没什么特别的理想希望,那这是第一种。十大地法所解释的是指由作意而起的,由作意的,一般都是比较有决定性的,有强大势力的心念,这个地方叫十大地法。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随境界转,就是触,你跟什么境界一接触,就生起什么念头。由触带动的。这个触就是根境识的和合,根跟境界一接触,识就出来活动,对不对?就带动作意。比如说受戒,我们要没有受戒,心中没有什么理想目标的,就是我们内心要起善起恶,完全是由境界决定。跟染污的境界接触就起烦恼,来到三宝的地方就起善念。
  
  但是你受了戒以后心中有一个希望,面对十法界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心中有这样的希望以后,即使遇到了染污的境界,你都能够作意排在前面。你要自己作意去忆念你的戒体,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你这个作意怎么生起呢?就是你那个欲,你在三宝面前所发的愿力,那个誓愿,是这样子。不过当然,你这个希望是由胜解而来,你刚开始一定思惟过受戒的功德,由这个止和观的力量,思惟受戒的功德,思惟破戒的过患,你才能够发动这样的希望。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第三能变的相貌是很多变化。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前面的初能变、二能变的体性,无始劫来是一类相续。你看第八识的异熟,第七意识的思量,不管白天、不管晚上都是无记的。但是第三能变“善不善俱非”,可能白天起善念,下午就起恶念,乃至于前一念是善念,下一念就恶念。这个第三能变的心识,情绪非常复杂,可以看得出来,它的变化性很大。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这个是约多分来说,其实你轻安的时候不昏沉,也不会掉举了,因为你轻安的时候是明了又寂静。不过多分来说,你一个人轻安出现了以后,多分来说是不昏沉了,不会昏沉了,因为你有堪任性,那个心力很强。这个昏沉就是没有堪任性,没有造业的功能,明了性失掉了。这是约多分来说,其实你得定的时候,昏沉掉举都会失掉。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分析是这样,当然佛法都是从观察。这个析空观是从现象的无常去分析,从现象界,从有相的境界。哦,我昨天跟今天的身心有变化了,昨天的身心跟今天的身心都是有相的境界,这是从事相的变化,慢慢慢慢的分析,无常,所以是苦,因为我们的心,谁愿意扰动变化呢?这不随顺我们心意。苦,所以我们不能做主。如果我们能做主,谁愿意痛苦呢?如果我能够主宰我的身心,我就应该要远离这样的变化;但是我不能远离,表示我没有主宰性,是业力主宰。无常、苦、无我,所以,无我里面观一切法空。这个叫析空观,它是从现象的变化。
  
  但是体空观不是,体空观,它不管你昨天前天怎么样,它从理性从道理上。先假设一切法是有生,是有自性,那么它有自性是怎么生呢?是自生、他生、共生呢?找不到,找不到它的一个生的因缘,它也不是自己生起,它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那么它无因生吗?无因生也是不能成立。所以结论“一切法无生”,从无生的道理当中知道一切法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因为从来没有生,你找不出它一个生的理由,找不到。这个是从理论上分析的,那是利根人。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因为一个道理的成立,当然我们也可以含糊笼统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也可以这样讲。但是你不要去分析,你凭什么说它如梦幻泡影,凭什么讲这句话?你这样子分析过以后,能够经过观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你很认真观察以后,再来讲一切法如梦幻泡影,那个理解就不一样了。
  
  我们一般都是含糊笼统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问他说,你凭什么说它如梦幻泡影,他讲不出个理由。讲不出个理由就是含糊笼统,没有胜解,没有胜解就没有力量。就是别人讲梦幻泡影,我也讲梦幻泡影,就是这样子,反正《金刚经》这样讲,我也跟着讲。这样子你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就没有力量,你跟你的无始劫的无明,那个自性执一接触的时候,没有力量。
  
  那你如果真正的照龙树菩萨《中观论》,这四个观念去观,你知道一切法从来没有生起,这一切法都是我们自己虚妄创造的,它从本质上根本就没有生起。不是说一切法生起了,我们修空观把它破坏,不是。而是一切法本来就无生,佛陀引导我们观到本来面目。那这样子的理解又不一样了,一切法本来无生。不是说先有一个我,本来我们的生命是有一个我,然后我们修我空观把这个我给消灭了,不是这样子;而是本来就没有的,这叫无生,是这样子。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