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面。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在本论当中,天亲菩萨把八识分成了三个部分,就是异熟能变、思量能变和了境能变,这三种能变,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是第三个、了境能变。我们从前面的学习,对于了境能变的作用,能够知道它有两个特色。
第一个,它的变化性是最大的。这个变化性,从因地的造业来说,它能够造善、造恶、造无记,是刹那刹那地变化,它造业的时候的变化是最大。其次,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它有苦乐忧喜舍,五种各式各样的感受。它因地的造业,果报的受用,这种变化性是超越前面两种能变,这是第一个特色。其次,它的造作的势力最强,不管是因地的造业,不管是果地上的受用,它的势力都是最强大的。第三能变它有这两种特色,是不共于前面两种能变。
而它的变化性和造业性,还跟它的心所有法有密切的关系。就是说它为什么能够那么大的变化?它为什么有那么强大的势力呢?跟它所相应的心所是有密切关系。因此本论的论主,特别在第三能变的地方,就标出了它所相应的心所有法,这当中特别强调第六意识所相应的心所有法,有五十一个心所,我们刚刚所念的是善的十一个心所。这十一个心所在第六意识活动的时候,它能够引生我们此生他生可乐的果报,叫做善。这个善的生起,我们可以分成三个次第:
第一、[信、惭、愧]。我们刚开始第六意识,最初能够生起善法,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明了性,跟三宝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或者是跟佛像接触,或者是跟法宝接触,或者是跟清净的僧宝接触,我们感到三宝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相信三宝的功德,一定能够引导我们在今生、未来的生命当中离苦得乐,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清净的信心。依止这样的清净信心,我们带着苦恼的身心,就皈依在三宝的座下,做一个三宝的弟子。
既然身为弟子,我们就愿意随顺三宝而修学。或者是自己看经典,或者听法师的说法,慢慢慢慢我们对于佛陀所开示的,这个生命的因缘观,就有了一点基础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深信因果。我们会知道生命有快乐的一面,也有痛苦不幸的一面,而这两种的快乐和痛苦的本质,都不是上帝安排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完全是我们过去的业力所招感的,善业招感可乐果报,恶业招感不可乐果报。
我们依止这样的一种因果的道理,就会生起惭、愧两种的善行,开始会“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因为我们既然希望要离苦得乐,所以就对于善法会加以尊重,不管我们是不是马上能够做到,起码认为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对于恶法,虽然我们不是马上能够断除,但是内心的心情是要轻拒的、排斥的,因为这个会带动我们未来不可乐果报。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这样一种,黑暗苦恼的第六意识心中,我们的善心刚开始就是发动了三种的光明——信心、惭、愧,三道光明就从黑暗当中发动出来。这时候,我们对于皈依三宝,断恶修善,深信因果,都是在一个有相的境界活动,这个是我们在第六意识生起功德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无贪、无瞋、无痴]。我们会慢慢慢慢地会再进一步,就是无贪、无瞋、无痴。这当中主要的就是对法宝的学习,我们开始皈依三宝,这当中正式的就是皈依法宝。在大乘经典那个不可思议的境界里面,我们不断地闻,不断地思惟。对于诸法的真理——我空法空的真理,我们慢慢地学习,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我们这一念第六意识的心,依止这样清净名言的引导,就能够从有相的境界,慢慢慢慢地趋向于无相的第一义谛,跟这个第一义谛在一种无我无我所的境界里面见面,这个时候的心情跟前面不完全一样。
前面那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四相的活动,有成功有失败,我现在断恶修善成功了,现在失败了,这个时候得,这个时候失。成败得失的这种戏论全部停下来,内心当中是一种绝待圆融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个时候一切的假名、假相、假用,那种名言的戏论全部停下来。这个时候我们会知道,原来所谓的三宝是存在我们心中的。我们就能够从有相的住持三宝的皈依,进一步皈依到内心的理体三宝,更深入地皈依了。从无痴这样智慧的善根,也能够发动出无贪、无瞋,对世间上的得失,也慢慢慢慢能够看破放下,知道这都是无常、无我。第六意识的善根就增长了,它也能够有相行,也能够无相行,就是无贪、无瞋、无痴。但这个时候的内心都是散乱的,散乱心当然多分都还是有相,偶尔能够跟无相的三宝境界接触,但是时间少。
第三、[勤、安、不放逸、行舍]。那么我们就更精进,专一、相续的用功,就慢慢慢慢地加强我们的止,禅定的力量。我空、法空的智慧有禅定的加持,这个无相的善根就慢慢慢慢地增长。突然间一念的相应,在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境界里面,就把我们三界的烦恼给破坏掉,就在这个绝待圆融的境界里面一念的相应慧,这太阳一出来以后,就把三界的无明给破坏了,转凡成圣。这个时候就是勤、安、不放逸、行舍,这个是达到第一义谛的境界。
这个不害的心所,这种慈悲心悲悯心是通于前面三个次第。
换句话说,整个唯识的修行,我们讲唯识行——悟唯识境、修唯识行、证唯识果,这个唯识行讲明白一点就是从假入空观。从假入空观就是这三个次第:从前面的信心惭愧的断恶修善;到了无贪、无瞋、无痴的这样的一种无相的智慧;乃至于到勤、安、不放逸、行舍的修慧,到悟入到空性的第一义谛里面去,就从假而入空,这三个次第。这是第六意识的善心所它生起的三个次第。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看第十七面。第十七面是说,第六意识的相应心所不完全是善,它有时候也起恶。它的恶的相貌,这以下有列出了二十六个心所,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我们看颂文。
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狂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这个地方是说明,第六意识所相应的烦恼有根本六烦恼,和二十个随烦恼,我们今天就解释六根本烦恼。这个烦恼,蕅益大师的解释“烦躁恼动,故名烦恼”,这个意思就是说,烦恼的体性是烦躁恼动的。前面的善心所的体性是寂静的,是随顺于涅槃的。这以下的心所的活动是相反,它是违背涅槃的,是烦躁恼动,它不但烦躁恼动,还会去恼害我们的身心,使令我们的身、使令我们的心也会烦躁恼动。它有攻击的能力,它自己烦躁恼动,也会破坏我们的寂静,使令我们烦躁恼动,所以安立做烦恼。那么这当中有六个,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
四、根本烦恼六
一、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第一个是贪。这个贪是“于有有具染着为性,生苦为业”。贪所面对的境界是对于有、有具,就是三界的正报和依报,正报我们或者说是人,依报就是环境。对于这样一种人事的接触,我们产生染着,内心当中就着在这个境界里面去了,不可以分开了。不可以分开,这当中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生苦,引生我们的身心很大的痛苦。我们对于三界果报的执著产生痛苦,龙树菩萨把它分成三个相貌来解释。说我们对于五欲的境界染着,这个痛苦是什么相貌呢?
龙树菩萨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
说我们对于财富——财色名、对于眷属、对于声名地位的追求,有三个次第,就是你没有得到的时候要追求。这当中你为了追求,你要追求别人也追求,这个内心的压力很大。你要减少饮食,减少睡眠,要很努力地工作,使令你内心当中有一种逼迫性,因为你根本不敢放松,为了追求欲乐。这个追求的过程当中是苦的、是逼迫的,你不敢放松,这是第一个相貌,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怖畏。好,你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从求学过程,到工作了几十年以后,得到了你所要的欲乐了,小时候的梦想终于实践了。你应该快乐了吧?不是,得时多怖畏。你得到以后,内心的感觉是怎么样?多怖畏。你很害怕你所努力的这种欲乐失坏,因为它是如此得脆弱。这个时候你的内心也是苦,为什么?多怖畏,你害怕失掉它。
不管你害怕不害怕,世间上的事情是诸行无常。诸行无常是诸法的真实相,它一定会变坏。突然间果然是变坏了,破坏了,这个时候你内心的感受,失时怀忧恼。非常的苦恼,一生的努力如梦幻泡影破坏掉了,这个时候忧又是恼。所以龙树菩萨说一切无乐时。说我们去爱着世间的五欲,这个是颠倒的。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一个时候是得到快乐,不管从没有生起、到生起、到破坏,完全是苦恼、怖畏和忧恼的状态。
这个时候我们会问了,既然世间的欲乐是不可以染着,不可以安住,那什么是我们的安住处呢?在《维摩诘经》里面讲一件事,说有一个持世菩萨,执持的持,世间的世,持世菩萨。这个持世菩萨是一个出家比丘,他在山中打坐修行止观的时候,这个魔王要来扰乱他。魔王扰乱他不是现魔王的相貌,现出释提桓因的相貌,带了一万两千个天女唱歌跳舞,来到他的茅棚。这个释提桓因,就是魔王变的释提桓因就说,哎呀,你这个比丘是不得了,能够在这个地方精进修行,我为了表示对你的供养,把一万两千天女全部供养你,持世菩萨默然。
这当中维摩诘居士就出现了。维摩诘居士一出现的时候,当然魔王也是有他的福报力,他这一念心跟维摩诘居士一接触的时候,“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他也知道维摩诘居士功德不可思议,大威德的境界。维摩诘居士就说,你要把这个一万两千个天女供养这个比丘,这是不合乎佛制的。我是一个居士,我代他接受。这个时候魔王内心很害怕,因为他知道这维摩诘居士大威德,他就要带着宫女离开,但是没办法离开,一步都不能动。虚空就讲话说,魔王,你要把宫女,你已经讲出的话,你要供养给维摩诘居士,才能离开。那魔王没办法了,心不甘情不愿地把一万两千个宫女就供养给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居士就完全接受,带着宫女浩浩荡荡回到他那个大富长者的家宅去了。
回去以后,他就问宫女说,你们在天宫里面做什么事?她说长者,我们在天宫里面整天就是游玩,这个五欲乐很快乐。这个大富长者就呵斥五欲乐,这个五欲乐有很多过患,有烦恼、有罪业、老病死。宫女说,我们就是从小到大就是受着五欲乐,你叫我们放弃五欲乐,那是干什么呢?他说有大乘法乐。大乘法乐是怎么样呢?他就教他们开始发菩提心,修习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禅定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种种的波罗蜜。
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宫女发菩提心以后,感到身心的寂静安乐,她觉得这个大乘法乐是超过于扰动的世间欲乐。一段时间以后,这个魔王又来到这个大富长者的家宅。他说,长者,我听说菩萨要修布施波罗蜜,要把所有都布施给众生,你应该把这一万两千个宫女再布施给我才对的。那么维摩诘居士说:好,布施给你,还你。
宫女要回到天宫就来跟维摩诘居士告假,她说长者,我现在的心情厌恶世间的欲乐,好乐大乘的寂静法乐,那么我现在回到天宫以后,应该怎么修行?怎么办呢?维摩诘居士说了,你回去以后修一个法门,修无尽灯法门,你把你在这个地方所修学的法门,譬如一灯燃百千灯。你把大乘法乐的这些方法功德,回去辗转地赞叹,告诉其他的宫女,使令每一个人都能够厌恶世间的欲乐,好乐大乘法乐,那么这个时候天宫就改变了,大家就好乐大乘佛法。哦,这个方法好。维摩诘居士就是这样善巧方便,使令这一万两千个宫女回到天宫以后,就修无尽灯法门,使令天宫的宫女慢慢慢慢地好乐大乘法乐。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内心一定是有所住。有所住的境界,佛陀要我们放弃世间的欲乐,他不完全是消极的,悲观的。因为佛陀也指出有另外一种快乐是值得我们安住的,就是放弃了世间的欲乐,能得到更殊胜的三昧乐和涅槃寂静乐。这两种快乐是没有过患的,没有这种生苦,没有这种苦恼,没有怖畏,没有忧恼的过患,没有这种过患。这个是贪,这是我们所要对治的第一个。
二、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其次是嗔,这个嗔是对于苦苦具的一种憎恚,“于苦苦具,憎恚为性,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这个嗔就是我们第六意识跟不如意的人、不如意的事情一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憎恚。这样的憎恚的情况,就使令我们第六意识开始不安稳,发动一些不安稳的恶行,为它的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