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2页)
古德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这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六波罗蜜的次第,布施、持戒、忍辱,为什么安排这个忍辱呢?讲一个譬喻,说我们布施、持戒赚了很多的珍宝,但是没有一个安全的库房来管理,这个珍宝就被贼给破坏了。这个库房是谁呢?就是忍辱波罗蜜。说我们前面修了布施持戒以后,假设没有忍辱波罗蜜的保护,这个火一烧起来的时候,功德林都烧光了。前面的贪烦恼的活动使令我们身心生起苦恼,但是它不会破坏善根。但是嗔烦恼的活动不是,它这种不安稳性会破坏我们的菩提心,破坏我们的施、戒、忍、禅定、乃至于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它会破坏善根。所以这个嗔心的过患是超过前面的贪烦恼。
这个嗔心的对治,蕅益大师开了两贴药:
第一个、随缘消旧业想。就是说我们这个嗔,这个忍辱不是强忍。强忍把身体搞坏了,也不能持久。就是你要这样子想,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说这件事情我过去放逸的时候,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事事如意。现在开始修学佛法以后,人也不如意,事情也不如意,发动嗔了我不修行了。但是你想一想,有不如意的事情在你的身心出现,这件事情不是上帝安排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这怎么回事呢?就是我们的身心有罪业。有罪业的时候,我们现在开始修行戒定慧的功德,那种光明跟罪业一接触的时候,就把罪业的势力给破坏了,破坏以后,那些剩余的果报就是表现出来,重报轻受。
就是说,这件事情一定跟你的罪业有关的,你一定要承当。当你认为说,这样的不可乐果报一定跟你自己过去的行为有关系,你就会逆来顺受。因为你没有第二句话,自作自受,这跟别人都没关系。一定你过去有这样子的类似的业力,才会遇到这样的境界。这样一转想以后,我们这种心不甘情不愿的心情就消失了,就会很坦然地把这样的罪业给接受下来,这第一个。
其次,当善知识想。前面的随缘消旧业是比较消极的方法,这个是比较积极的。就是说,我们在整个成长过程当中,有时候是在佛堂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没有人干扰我们的时候去修止修观,去栽培善根;但是有时候也应该要在逆境里面去历练,你的功德才能够增长广大,乃至于坚固。
这个意思就是说,当善知识想,说我们也可以把这样不如意的境界,过去的罪业所发动出的不如意的境界,当作你一种历练的对象,使令你能够在逆境当中成长,这也是一个办法,就对治嗔。就是第一个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第二个是转逆缘成菩提道,把这个恶因缘当作你一个历练的对象.就是你在佛堂中所修行的法宝,应该拿出来历练历练,而这样的历练绝对不是在顺境,而是在逆境当中。这是对治嗔的两个办法。
三、痴。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这个是对于诸法的道理——因果的道理,二空的真理,迷闇,迷惑暗钝。那么因为愚痴的关系,这一切杂染的业行就发动出来,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这个痴的过失是非常重,因为我们有一点贪烦恼、一点嗔烦恼,假设不愚痴的话,我们会深信因果,还有惭愧心。这个愚痴的人他造业的时候,无惭也无愧。他会认为说这个鸡鸭鱼肉是天下一道菜,说这个鸡鸭鱼肉是上帝创造给我吃的,把它杀死,这是没有过错的。换句话说,他杀这个鸡鸭鱼肉的时候,内心完全是无障碍的。这样的罪业就更重了,无惭无愧所造的罪业更重了,所以这个痴的过患是很厉害。
四、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慢,这个慢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这个恃己于他就是说,你内心当中有一点功德了,或者是你福报修得很大,或者你戒定慧的功德栽培得很深厚。这当中你跟其他众生一接触的时候,就把自己高举了。
这个慢的结果就是生苦为业,也是生起为苦。为什么呢?因为“我慢山高,法水不入”,因为我们慢心重,很难接受其他人法水的滋润。说这个高山那么高,你这个水倒下去,通通流光了,不能保存水。一定是这个山谷,那个低的地方才能够保存水。我们的内心当中经常保持尖尖高高的,高高在上,其他人的法水都滋润不到我。我们的内心当中长时间得不到法水的滋润,就很容易造罪业了。我们造了罪业也没有人能够指正我们,你就会生起苦恼了。所以这个慢心就不能够接受别人的劝谏和教化,这个是慢的过患。
五、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疑,“于诸谛理,犹豫不决,障碍善品为业”。这个疑就是对于这些道理,因果的道理,犹豫不决。这个世间上真的是有一定轨则吗?真的是因为善业的因缘而成就可乐果报,由于恶业因缘成就不可乐果报,是这样子的吗?犹豫不决。这个犹豫不决,它有三种的犹豫不决:
[一、疑法]:第一个是对法。对法宝的功德,对因果的道理,对阿弥陀佛的名号怀疑,阿弥陀佛的名号真的是万德洪名吗?这样的一个声音,真的就能够总持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功德,是吗?我这一念心跟阿弥陀佛名号一接触,真的能够使令我业障消除,福慧增长?真的能够使令我临命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吗?是真的吗?怀疑,对法宝怀疑。
[二、疑师]:其次对师长的怀疑,这个对师长的怀疑多分都是在末法时代,因为在正法时代的善知识多分是圣人,或者是阿罗汉,或者是大菩萨,身口意都是清净庄严。但是正法时代过去,像法时代过去,到末法时代,善知识大部分都是凡夫了。凡夫的内心有善根也有烦恼,有烦恼也有善根。那么我们跟善知识学习的时候,偶尔也学到善知识善根的指导,增上了;但是接触到善知识的烦恼的时候,我们就很可能会怀疑,这个善知识真的能够指导我吗?会怀疑。
会怀疑应该怎么办呢?智者大师说,我们应该观想,说这个宝,在正法时代这个宝都是放在这个清净庄严的地方,我们去取宝很容易,因为这个宝都是装在很干净的地方。但是末法时代的宝都是放在垃圾堆,放在垃圾堆,我们要取宝的缘故,我们应该忍受这个垃圾的臭味。说我们末法时代依止善知识,拜了一个师父,跟师父学习,师父的经验能够引导我增上,这个叫做宝。但是凡夫有时候也有一些问题出现,我们应该忍受。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依止善知识,变成要完全自己摸索,你得不到这整个上师的传承了。
就像说你现在爬山,没有人指导你该怎么走,你就拿一个镰刀自己去开山,运气好让你开对,运气不好你就开到老虎洞里面去了,被老虎吃掉了。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这善知识他有某方面的善根,我们在学习他的善根的时候,对善知识的一些过患应该要忍受,因为这个宝放在垃圾,我们为了取宝的缘故,应该要忍受垃圾的味道,这个就是对师长不应该怀疑。
对师长不应该怀疑,我自己的一个经验,我过去也犯这个过错。忏公师父过去经常跟我们开示说要厚道,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厚道这件事情。后来我发觉,一个人厚道,他能够得到师长很大的利益,他能够长时间地依止善知识,得到善知识很大的加持。换句话说,厚道对我们真的是有利,不管对别人怎么样,你自己就得到利益,你厚道你自己就得到利益。
因为你厚道的关系,很容易得到善知识的指导,你能够减少很多冤枉的路,不必到处碰壁。你很快地就能够把善知识的功德全部吸收过来,然后在你剩余的时间里面再继续地增上,你得到很大的便宜。所以厚道的本身是谁得到利益呢?原来是自己得到利益了。我出家很久很久,才知道老实厚道的真实义在这个地方,原来自己得到利益。所以说老实厚道,我们就能够包容师长的一些过失。
[三、疑自]:疑法、疑师、疑自,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我是一个业障凡夫,我怎么能够往生阿弥陀佛国呢?对自己的能力怀疑。这三种怀疑就障碍我们在善法上的修行,我们就不能精进了,这是疑。
六、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恶见,这个恶见就是“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招苦为业”。前面的痴是迷暗,对道理不明白。但是这个恶见它不是,他是对这个道理,一开始是不明白,是的,一开始应该是痴;但是他两个眼睛一闭,双腿一盘,他自己想要去想出一个道理,就是颠倒推求,今天想、明天想,想久了以后,突然间他也想出一个道理出来,但是这个道理是染慧,颠倒的,这个就是邪见。换句话说,这个邪见是经过他的颠倒推求的思惟以后才产生的,所以邪见比痴是更厉害。因为痴的人你跟他讲道理,他还能够接受。这个有恶见的人,外道的这些恶见的人,他那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会想,我这个思想经过长时间的思惟观察才得到的,他对于其它的正法是排斥的,这叫恶见。
这个恶见在《瑜伽师地论》上把分成两类:
一个是属于减损的恶见,这个减损,说世间上是有因果的,我们认为没有因果。这怎么回事呢?就是外道修习禅定,从欲界定、到未到定、到初禅,就发起了神通。在禅定当中他看到有一个大富长者,他生前皈依三宝,护持三宝,修了很多善业,临命终的时候起一念嗔心堕落到三恶道去了。他会说,哎呀,这个世界上果然是没有因果,你看他这个一生造了那么多善业,临命终到三恶道去了,原来善业是不能有功能去得可乐果报,恶业也没有功能去得不可乐果报,这个世间上是自然而有的,完全是凭个人的运气。这样子讲断恶修善变成没有意义了,就拨无因果。这因果道理本来是有的,拨无,所以叫做减损,把诸法实相给减损,这第一个。
其次就是增益,说我们色受想行识五蕴里面都是刹那生刹那灭,业力的支持而有的。那么我们在五蕴当中想出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就是我们认为这个生命是有六个元素——“色受想行识我”构成的,把这个我多出来,这个就是增益,增益的邪见。
这两个都是属于恶见,或者是增益,或者损减,都是属于恶见。这样的恶见就会发动一些罪业,使令我们苦恼,所以招苦为业,招感痛苦是它的作用。这个是六个根本烦恼。
五、随烦恼二十
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小随烦恼;无惭,无愧——中随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大随烦恼。
这以下有随烦恼,这个随烦恼就是随顺根本烦恼而生起。那么随顺根本烦恼而生起,这当中有两个情况:第一个是单一的,它是某一个烦恼的等流,比如说忿恨恼,都是嗔的等流,单一型的。第二个是混合型的,比如说这个覆,覆藏,我们有一种烦恼、有罪业把它覆藏起来,不发露,不向善知识,不向佛菩萨发露。这个就是包括了贪和痴混合的,两个烦恼以上混合所成。那么不管单一型、混合型,都是由根本烦恼所流出来的,所以叫随烦恼。随顺根本烦恼而有,这个就是随烦恼。这以下在百法都说过了,我们就不再详细分别。
看蕅祖的注解。此覆解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也,亦如百法中释。这个地方就重复,重复的解释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百法当中解释过了,就不再分别。
颂中与字、及字、并字,显随烦恼非但二十,如邪欲、邪解、及染污寻伺等。这个“及”就是说,随烦恼事实上不止二十个,我们第六意识的情绪的一种复杂性,决定不是二十个,只是就着它功能比较明显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安立二十个,其它的详如《成唯识论》所解释。这个地方是讲到第六意识所相应的有二十六个烦恼,根本烦恼和随烦恼。
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这个寻伺有清净的、有染污的,染污的寻伺也是一种烦恼,染污寻伺。这个寻伺是不决定的,不定心所,如果是染污寻伺那就是烦恼,这个寻伺我们待会会说到它的相貌。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因为不害就是说,对有情众生,“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虽然我们不能有实际的行动去利益众生,但起码不要损恼众生,起码。不管你是在信心、惭、愧的有相的修行,或者无贪无嗔无痴的无相行,乃至于成就禅定,这整个过程当中都不能够去损恼众生。就是说,你成就功德的目的事实上是要利益有情,不是说,我为什么成就功德?成就功德以后我来调伏你们,你们大家都听我的话,佛法不是这种态度。佛法所有的功德都是要利益一切有情而修行,所以他从头到尾都要跟不害相应,应该是这样子。